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书记大擂台】抓“三改”促“三变”激发巷子经济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08-22 10:12:14
抓“三改”促“三变”激发巷子经济新活力
文山市新平街道里布嘎社区党委书记 屈用末
前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里布嘎逐步被城市包围,变成卫生脏乱、经济落后、产业单一的城中村,成为文山城创文创卫一块醒目的疤痕。近年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以村改、业改、人改的“三改”为抓手,推行“党建+招商引资+文旅融合+巷子经济”模式,大力实施村内改造、业态引入和文化植入,实现了从老旧城中村到小有名气城中饮食名村的华丽转身。
我们坚持“村改+自治”相结合,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蜕变。书记带头改。我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商议,提出自主改建村内设施,明确具体改建项目,各党支部书记带头从自家改起,示范带动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配合村改工作,其中群众自发集资达67万元,全部用于投入村庄建设。上级支持改。积极到上级部门和网格单位请示汇报、到辖区企业走访、召开网格挂联单位联席会议,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城中村改建,累计协调资金支持52万元,各类物资折资132万元。群众参与改。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自建委员会动员组织100余名群众承接项目20余个,累计硬化道路6800米,修建排污管道4860米,清理五堆十乱1000余处、卫生死角200余处、小广告3000余条,改造旱厕48座并交村内老年协会负责日常保洁。
我们坚持“业改+赋能”相结合,实现农业向商业的蝶变。夯实基础储资源。通过商业驱动,深入挖掘辖区闲置资源,对176户庭院开展地毯式摸排,登记储备,对12座重点住宅进行房屋风貌、配套软硬件设施等进行改造提升,为发展巷子经济打牢基础。探寻模式融资源。根据里布嘎城中村周边人员密集、交通便利的优势,结合周边特色饮食少而散的实际和本地居民饮食习惯特点,探索出集牛肉、羊肉、马肉等各类肉品为主的汤锅饮食文化名村发展模式。找准载体活资源。按照打造汤锅饮食文化名村的发展定位,积极引入“文山第一羊”等本地特色餐饮企业,引导商家对群众庭院进行精准改造,融入文山故事,实行差异化经营。同时推广“以商引商”模式,通过商家积累的口碑及人脉效应不断吸引商家向里布嘎聚集。截至目前,里布嘎已开设庭院式汤锅店4家、庭院私房菜馆2家、特色商店4家,其中村内群众自主经营3家,累计解决50余名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我们坚持“人改+再造”相结合,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挖掘文化底蕴。深入了解里布嘎村民族元素、民居特色,把乡愁美景、民族特色与现代村落融合,以“老巷子·旧时光”为主题,围绕民风民俗、饮食文化、复古文化元素等方面规划村内“巷子文化”主题路线。呈现文化本色。针对里布嘎现有巷子地形以及巷道内隐藏庭院,对四通八达的巷道进行布局,着重展现文笔塔、盘龙河、腊肉以及农耕等文山乡愁元素,让每一条巷道都有看点,每一条巷道都能够孕育商机。发扬文化力量。对里布嘎村内破损和老旧墙体进行改造升级,在节点上进行细节优化,围绕时代发展历程,融入文山记忆碎片,借助科技手段逐步呈现各年代主题文化,实现历史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延续。2023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31.65万元,居民人均收入从2021年23992元提升至2023年28558元,社区城市化氛围越来越浓。
如今的里布嘎,村内环境优美、庭院众多、美食丰富、巷道各具特色,本地居民和外来商家和乐共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环境提质、业态引入上下功夫,在创意融村、美誉出圈上做文章,着力打造创意足、趣味强、业态丰,自带流量的网红打卡地,让“城中村”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编辑:刘虹 排版:张振飞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