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书记大擂台】“山卡卡”里的新风貌
发布时间:2024-08-22 10:46:31
“山卡卡”里的新风貌
马关县大栗树乡那衣龙村党总支书记 张云永
那衣龙村位于文山州西南部,全村人口365户1493人,彝族占92.63%,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以前,那衣龙群众常说:“我们是住在‘山卡卡’,过着‘苦哈哈’的日子”。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党建引领,抓住“人”这个关键,形成比学赶超、示范引领浓厚氛围,打造了以乐作大寨村、下寨村为代表的“精品村+产业+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典范。
坚持共建共享,向美而行
建强“一个支部”。推行流动“小课堂”,把组织活动搬到道路旁、庭院内、田地间,用可移动的“红色阵地”,打通党员教育“神经末梢”。定期开展民主测评,支部书记、村组干部实绩评定群众说了算,调整撤换履职不到位的7名村组干部。如今的那衣龙村党总支有党员61名,党支部4个,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党组织战斗力显著提升。依靠“一村群众”。先后6次带领村民代表外出学先进、找差距,激发群众向美向好的热情。逐村逐户开展“小板凳夜访”,召集群众共谋村庄建设,让群众成为村庄建设参与者、主导者。通过努力,那衣龙群众摒弃以往“赌博成风”“喝醉就在路边晒太阳”的陋习,主动“让地”、主动“出力”,累计投工投劳2.5万人次,节省项目资金近200万元。挖掘“一些创意”。广泛“集民智、聚民心、汇民力”,引导群众展开“头脑风暴”,将弦子“嵌入”房屋,将公园“搬进”村庄,将厕所变为“假山”,为村庄变美“出点子、想法子”。例如:以前村民杨增汉家的厕所和洗澡室建在沟渠上方,不仅遮挡了景色,还会产生污染,看到村子逐渐变美,杨增汉就主动把厕所和洗澡室挪开,造“风景”装饰卫生间,用自己的创意装点了村庄。
坚持携手并进,向和而兴
建好“一支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聚拢村小组干部、农村党员、公职人员家庭、非遗传承人、致富带头人五股力量,组建自建委员会,设立工程建设、民间艺术等服务组18个,在全村风貌改造、项目建设等工作中发挥自建、自管、自治作用,全村365户房屋风貌改造完成率达92%,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8.3%。铸牢“一个意识”。通过“院坝会”“火塘会”讲党恩、讲政策,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并通过开展“彝心向党”系列活动和火把节活动,让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围绕“民族团结之火”载歌载舞,吸引各族群众2000余人次参与,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一套机制”。严格执行“违约金”制度,收缴不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16户村民“违约金”2600元。用好“征信卡”制度,督促6户群众完成整改后方予办理用章事宜。常态化开展“红黑榜”制度,男女老少齐上阵“叠被子、收衣物”,26户群众主动整改户内脏乱差,擦亮村庄“里子”,切实用群众接受的“土办法”“新措施”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群众精神面貌和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坚持多元融合,向富而进
大力发展“一片辣椒”。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村党总支领办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辣椒收购厂签订“战略协议”,帮助群众打通销售渠道。今年,共发展种植辣椒726亩,预计产值达350万元,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细致管护“连片烤烟”。依托上级政策支持,不断鼓励农户发展烤烟种植,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完善电烤房等基础设施,让群众实现“就地”加工,大大提高烟叶质量。今年,共发展烤烟种植860亩,预计产值达420万元。通过出租电烤房和烤烟服务,村集体经济增收9.9万元。精心种好“多种药材”。在那衣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发财就搞中药材”。我们用好人均5.69亩的耕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黄精、白芨、重楼为主的多元中药材产业。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头雁效应”,搭建资源、沟通“桥梁”,帮助群众畅通销售渠道、提升种植技术。今年,共发展种植中药材2770亩,预计产值达83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2024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2万元。
下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州委“三个一”工作要求,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久久为功抓增收、抓治理、抓绿美,一步一个脚印把“美丽新彝寨”的宏伟蓝图变成壮丽现实。
(编辑:李娟 排版:张振飞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