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书记大擂台】让“沉寂古寨”成为“文旅热村”
发布时间:2024-10-22 16:16:16
让“沉寂古寨”成为“文旅热村”
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驻村第一书记 游飞
马关县大栗树乡腊科村位于大栗树乡北边,全村有358户1532人,距马关县城38公里,距文山城区57公里,村子依山傍水,是一个“高山流水、古色古香、文化神秘”的彝族古寨。如何让文旅资源丰富的“沉寂古寨”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文旅热村”,成为腊科近年来的头等大事。腊科村立足当地多彩的民族文化、淳朴的乡俗民风等资源禀赋和深厚底蕴,着眼“叠水彝寨、福地腊科”的目标定位,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干好“三件事”。
腊科村始建于清初,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村内有保存完好的“一颗印”传统四合院6座,现存建筑最早修建于民国。腊科村曾先后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腊科火腿”“彝族弦子舞”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路经”“三亿财门”“感恩柱”等故事口口相传。
为了让腊科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成为撬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试金石”,我和村党总支书记带领村里的党员和村干部开始走村入户,拜访村里老人,了解腊科老故事,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解析腊科文化,编写《腊科故事汇》。组建了文山州首支农民合唱团,并创作歌曲《我唱腊科给你听》,让传统文化“新”起来,唤醒村民记忆深处的腊科文化。运用自媒体,通过宣传推介,让腊科有热度,《我的工作我的村》登上“中国组织人事报”微信公众号,腊科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腊科村有特点、有亮点,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个别具一格的“文旅热村”?在抓实前期规划论证的基础上,我与村民协商确定了“叠水彝寨,福地腊科”村庄建设目标,开启了腊科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精雕细琢”之路。
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依托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自建委员会,群众主动让地、主动拆旧,党员带头、群众投工投劳1700人(次)完成了村内污水、水系景观、养殖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内景观充满着传统和现代气息。
借势造势,全面盘活文旅资源,引进1家民宿公司,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把闲置老校区、民居改造为集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宿区。今年8月开业以来已接待68批570人次游客,品腊味、游古村、听民歌成为腊科村的经典体验活动,甚至吸引了外国游客到腊科感受传统文化。
求新求变,成功举办中国马关中越民歌会,开设腊味制作、弦子舞等民俗体验活动,将品腊味与赏梨花相结合,打造“民歌传承”“梨花黑猪宴”等文旅品牌,吸引1万余名游客到腊科参观游览。
文旅融合初见雏形,最终目的是要提高群众收入。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以腊科村小组为中心,主动与云南白药等大型企业对接,流转闲置土地种植重楼54亩,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做大“订单农业”,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农户种植中药材600余亩,实现就近就地就业100余人,促农增收500万余元。同时,推进生态黑猪养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对黑猪进行统一收购并就地加工为腊味制品,打造腊科火腿品牌,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选取腊科村小组为试点村,探索“花果经济”发展之路,在进村路边见缝插绿种植上万棵长冲梨,按照“7:2:1”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即龙头企业占分红的70%、村民占20%、村集体占10%,龙头企业以保底价进行收购,预计3年后助力群众增收250万元。依托云南网红博主炮哥等对腊科的康养旅居进行宣传推介,鼓励本土村民做直播、当网红,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通过“小摊点”“小业态”鼓励群众发展“地摊经济”,自产自销腊科火腿、蜂蜜等农特产品。把来腊科参观的游客变为农特产品销售的消费者,让群众在家门口鼓起“钱袋子”,帮助群众增收200万余元。
下步,腊科村将继续立足古村的资源优势,做强做优民俗文化体验、休闲旅居的腊科名片,着力打造“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乡村旅居示范点,让古村焕发新机,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来源:州委办、州委组织部)
(编辑:唐雪娇 排版:冯鹤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