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书记大擂台】做好乡村振兴“必答题” 描绘民富村美新瑶乡
发布时间:2024-10-22 16:59:52
做好乡村振兴“必答题” 描绘民富村美新瑶乡
富宁县洞波瑶族乡党委书记 胡永帮
近年来,富宁县洞波乡立足资源优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州委“三个一”工作要求,带领干部夙夜奋战,组织群众合力大干,逐步实现了民“富”村“美”,提交了乡村振兴的洞波答卷。
多产融合,推动瑶乡群众“家门口”创业就业
依托“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大力发展八角产业和“小而特”产业,以产业带增收,用产业促就业,不断推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依托“八角病虫害防治”推动传统八角产业提档升级。培养100余名八角种植和管护“土专家”领衔包片管护八角1万余亩,实现亩产300斤提升到1000斤,一批“乡土特色人才”率先走上致富路。
依托“小而特”产业促进非八角种植户群众就业增收。推广洞洪“水稻+草莓”轮作种植经验,扶持壮大“甘蔗+油茶”套种、种草养殖肉牛、种桑养蚕、稻田养鱼等“小而特”产业,累计带动群众增收2500万元。八角产业为主,多产融合发展,打通了群众增收路子,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全乡转移就业率从70%下降至35%。
依托“8515”机制促进八角果农就业增收。按照“8515”联农带农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即:村集体与合作社、群众建立八角管护5年合作,前两年由合作社申请相关资金向群众投入每亩1000元,群众采收八角后,按照总收入的85%分成到群众,15%分成到村集体10%、合作社5%;后三年由群众从收益中继续自行投入,合作社继续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指导、收购等服务,收入全部归群众所有),在西六、新寨等小组试点签约3000余亩,辐射带动八角低效林改造13万亩,2024年全乡八角收入4.68亿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万余元。“8515”机制不仅实现八角病虫害联防联控,推动八角产业发展,更使八角果农在家给自己产业“打工”挣钱,近三年八角促农增收10亿元,户均收入达11.3万元。
以“路”谋“兴”,夯实群众增收致富基础
牢记“要致富先修路,要振兴必夯基”理念,推动进村路、村内路、产业路“三路”共建,不断夯实群众发展基础。
坚持村庄坐落在哪里,进村路就修到哪里。主动融入全县30户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建设行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将辐射村组多、交通流量大的进村道路纳入项目规划建设。今年启动3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进村道路硬化项目建设160.28公里。
坚持哪里群众内生动力强,道路优先硬化到哪里。针对未纳入项目库的村组,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群众自筹、政府补助、村集体集资、挂联单位帮扶等多种渠道协调物资推动进村道路硬化建设。今年以来,全乡群众自筹道路建设资金200万余元,硬化道路6万余平方米,特别是三湘洞村山瑶群众自筹资金就高达70万余元。
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道路就修建到哪里。坚持把农村产业路改造升级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通过“政府补助+群众自筹”方式,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产业道路35.9公里,直接受益林地10余万亩、农田3000余亩,铺就了通往林间地头的“致富路”。
大干快干,绿美乡村建设从不停歇
深入开展系列三年攻坚行动,干部群众齐抓“宜居工程”建设,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上主动破局谋变。
补齐短板扎实干。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立体推进垃圾清运、污水治理、户厕改造“三场革命”,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5%,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人居环境全面提档升级。
多方筹资主动干。以“政府补助物资、群众投工投劳”模式,坚持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完成绿美乡村建设132个,裸房改造600余户30万平方米,让有限的资源和力量撬动更大的成效,做到“政府不欠债、群众不差账”。
示范带动争先干。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为抓手,持续聚焦“五比五看”强弱项补短板,常态化开展“瑶乡风采·书记大擂台”,将“对标找差距、看齐促提升”落到实处,实现了干部“主动谋”、群众“争着干”、村寨“换新颜”,一个个“富与美”的村庄让全乡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下一步,洞波乡将按照以产业兴旺促“富美”,以邻里相望促“和美”,以生态宜居促“绿美”的要求,把民“富”村“美”画卷继续铺就在美丽瑶乡洞波!
(来源:州委办、州委组织部)
(编辑:唐雪娇 排版:冯鹤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