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书记大擂台】拓宽增收渠道 “绿叶子”变“金叶子”
发布时间:2024-10-22 17:13:02
拓宽增收渠道 “绿叶子”变“金叶子”
文山底圩姑娘茶叶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 王永方
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不让漫山遍野的“金山”变“荒山”?2018年成立文山底圩姑娘茶叶有限公司,我们转战到广南县莲城镇坝汪村委会那秧小组1500余亩茶园,带领群众发展茶叶产业。
低产改造,老茶地变新庄园。为了盘活茶叶资源,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我们重新打理茶园,投入508万元改扩建茶区道路、配套太阳能杀虫灯、修建灌溉设施等,建成茶叶精加工场地2000平方米,新建4条生产线并投入使用,有效盘活了1500亩闲置茶园。
科技投入,闲资产变增收地。按照“集中连片、合理规划、规模发展”的原则,实施“两增两降一调整”技术管理(两增:增施有机肥、增加绿色防控措施提高茶叶品质;两降:降低化肥、降低农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一调整:将冬季修剪调整为夏季修剪,增加春茶产量提高效益),茶叶亩产量由改造前的4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鲜叶价格从每公斤3.75元增长到9元,亩产值从1500元增长到5400元,实现了茶叶产量、品质、产值“三提升”,总产值达810万元。
技术指导,农民工变技术员。针对农户对茶叶管理技术掌握参差不齐的现状,采取“1+N”的带动模式,由公司6名技术人员包户到人,负责指导10至15户农户,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逐步实现茶农人人都是技术员。
打造“共享经济”。公司利用“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优势,实行统一技术标准、收购标准、生产标准、市场销售“四统一”模式,引导农户抱团合作、风险共担、共同发展,形成了“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生”的共享经济。
夯实“抱团底座”。采取“党组织+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由公司投资、村集体经济入股、农户划片管护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发展,每年带动2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达12.25万元,能够长期解决2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
“打工郎”争当“归来雁”。茶园低产改造后,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全部返乡就业,每户负责管理15亩茶园,按照技术标准管理,采取订单收购方式,每年户均增收3.8万元,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就业,同时也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实现致富、顾家“两不误”。
茶园盘活了,但发展模式单一,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积极探索“茶+”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推动“茶+旅游”融合。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理念,以茶破题,建设集“度假体验、康养休闲、城市邻里”于一体的“茶叶庄园”,让客人玩在茶山、吃在茶庄,延伸茶产业链,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实现综合收入25万余元。
推动“茶+体验”融合。建设茶叶科技中心,推出采茶、炒茶、茶艺、茶宴等“茶事体验”,茶家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同时,依托示范基地,开展茶叶技术培训8期280人次,培育出一批高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推动“茶+研学”融合。与教育部门签订了研学合作协议,组织全县3年级至8年级的学生到庄园开展研学活动,体验采茶、制茶、种菜等农耕活动。今年以来,开展基地研学8场次480人。
下一步,将继续做强做大传统产业,不断推进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走出一条“聚焦主导产业、推动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的路子,为乡村振兴添油助力。
(来源:州委办、州委组织部)
(编辑:董飞 排版:陆军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