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美翻了,《奇妙物种在云南》
发布时间:2021-10-18 15:11:31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在昆明开幕。或许很多人是借此良机,才开始接触“生物多样性”——这个和我们息息相关、又看似有点遥远的词。
我国有什么珍稀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何在?为什么说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要看云南?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从近日重磅发布的新书《奇妙物种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入手吧!翻开这本书,就像掀开了云南丰富物种世界的一角。
从今年五、六月让全世界关切的亚洲象迁徙,到如今的COP15,云南这片土地,总是有着不同寻常的魔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8日发表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而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在南北间距不过900公里的土地上,云南有着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气候类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滇西北三江并流,世代生活着贡山羚牛、滇金丝猴和各类珍稀高山植物;滇西德宏的犀鸟谷中,生活着各类珍稀鸟类;滇南的西双版纳,则是亚洲象的家园。滇中的元江季雨林里,我国原生绿孔雀正在繁衍生息;滇东北乌蒙山区,黑颈鹤在这里翩翩起舞……
“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真菌王国”“物种基因库”……这些美誉就像是云南的勋带,也是我们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军功章。
因此,与其说是COP15选择了云南,不如说是大自然选择了云南!
彩云之南,万物可爱。从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之巅,到热带雨林的神奇秘境;从多岩荒芜的山地,到芦苇萋萋的湿地;从干热河谷到流石滩冰缘带……
在云南的每一个角落,生命正迸发出昂扬的朝气,生物进化的智慧和力量令它们的美愈发熠熠生辉。
比如蓼科大黄属的塔黄。生长在海拔4000-4800米的苦寒贫瘠之地,它们将根系牢牢扎进黑暗的地底,不放过一丝营养。苦撑33年,才能迎来花期。拼尽一生之力结出种子,然后在种子成熟之时悲壮地迎接死亡。
脆弱感和力量感交织,这是独属于生命的复杂美感。
有时,生命的美又是那么的纯粹而澄澈,比如流石滩美的化身——绿绒蒿家族。
进入花期后的绿绒蒿绽放得高调而肆意,白色、红色、紫色、黄色……但最令人心潮澎湃、过目难忘的还是蓝色。它是喜马拉雅的蓝色传奇,是最接近天空颜色的花朵。花瓣如半透明的丝绸,极具质感。
生物之美,往往稍纵即逝。但好在,《奇妙物种在云南》一书将它们定格在最美的一刻。
在这本书中,来自中国摄影家协会、云南摄影家协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机构的近40位生态摄影师、学者,记录着云南千姿百态的物种,也记录着这些物种生存的丰富生境。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首次公布!
为了能让读者更加清楚真实地感受到云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奇妙物种在云南》在印刷工艺上下了不少功夫。
全书5色艺术纸彩印,高清还原瑰丽震撼的图片质感;8开本精装典藏大书,每个细节都能清晰欣赏;采用锁线装帧,180°摊开就能享受全视野阅读体验。同时内封采用烫金工艺,凹凸立体真实触感,细节精致,无论是品读还是珍藏,都极富价值!
《奇妙物种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可不仅仅是一部高清全彩摄影集,更是一本关于云南奇妙物种的严谨科普书。
这本书用“真菌/地衣”“植物”“鸟类”“哺乳动物”“两栖/爬行”“昆虫/蜘蛛”六大章节,详细又有趣地介绍了60个云南省特有或极具特色的奇妙物种:绿杯菌、红黄鹅膏菌、金丝刷、绿色地衣小荷叶、塔黄、苞叶雪莲、水母雪兔子、绵参、桃儿七、绿绒蒿属、华盖木、寄生花、云南杓兰、盾柄兰、绿孔雀、双角犀鸟、大金背啄木鸟、黄苇鳽、蛇雕、贡山羚牛、滇金丝猴、亚洲象、香鼬、豹猫、翡翠龙蜥、红瘰疣螈、棕褶树蛙、蓝胸木蜂、兰花螳螂、弓长棘蛛、黑丽翅蜻、红显蝽、青辐射尺蛾、白袖箭环蝶、龙眼鸡、尼科巴弓背蚁……
翻看此书,就像拥有了一座有关珍稀生物的掌上博物馆,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这些生物的有趣冷知识,领略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无限魅力!
比如,地衣不是植物,而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有一种名叫“金丝刷”的地衣,是喜马拉雅特有物种,稀有程度堪比大熊猫!再比如,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它们的群体中,雄性地位远高于雌性,书中照片上的雄猴就正在舒舒服服地享受雌猴的捉虱子服务呢。
“啄木鸟会得脑震荡吗?”“亚洲象好臭美,最爱涂‘防晒霜’?”“香鼬是黄鼠狼的亲戚,但是不偷鸡!”……
《奇妙物种在云南》用轻松好读的方式,科普了60个珍稀物种的相关知识,每个都既可爱又有趣!
好玩的同时也兼具科学性和严谨性,该书经多位科学顾问审定,多家机构及学者审读指导,让科普更可靠。
(腾讯)
(编辑:唐雪娇 排版:钟晓明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