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民族时报:西畴人的生态观

发布时间:2021-12-23 15:36:18  

西畴县不仅有“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响亮精神口号,在过去20多年的“美丽西畴”行动中,更是集合各民族之力将西畴从深受石漠化困扰的“荒蛮之地”建设为绿林遍野、风光无限的生态文明栖息地。“守护我们的共有家园”是各民族最朴实的心愿,也是切实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基础。在西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西畴县曼竜彝族花倮村、下坝、大寨壮族村以及田湾瑶族村4个少数民族寨子实地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多位于山林深处,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村民们是将民族的生态观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行动者,各民族的生态伦理意识和智慧对当地生态保护的作用具有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意义。西畴县能成为北回归线上的“喀斯特绿洲”,不可忽视各民族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做出的贡献。

彝族:衣服有万物 心中有万物

彝族花倮人世代生活的曼竜村坐落于西畴县鸡街乡西北部的大山里。花倮人的生态观念直观地体现在了物质文化上。

据村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宗天珍介绍,花倮人摇曳的舞姿和鲜艳的服饰都蕴含着彝族花倮支系特有的民族文化:跳舞时不断扭动身躯寓意彝族花倮人的先祖为了摆脱迁徙过程中缠绕在身上的蛇。服饰上纵向排列的三角意为狗牙,横向排列的三角意为荞叶,圆圈为鱼眼,碎花指一切花草树木,帽檐流苏的三角代表荞叶,帽顶高高立起,缀着流苏,形似鸟头。这些指代包含了陆地、水生和天上的动物,涵盖了与人类共生的花草树木。彝族先祖们将世间万物绘于衣物上,想表达的是天佑生灵,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祈愿。而荞叶在服饰上的多次出现则是因为传说彝族花倮人的先祖濒死之际靠吃荞麦存活了下来,自此,彝族花倮人对荞菜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然崇拜。

因为这些崇拜,花倮人爱护草木及禽兽,对居住地周边的动植物始终保持着关照和敬重之心。

壮族:守好“水头”与山头

鸡街乡下坝村是一个壮族聚居的村落。壮族人总是生活在“水头”,寨子依山傍水而建,屋后森林茂密,屋前阡陌纵横。这里的壮族擅长渔鼓说唱,在渔鼓说唱的唱词里,有对生物充满感激的表述。

除了在渔鼓说唱这类文艺活动中表达族群与其他生命的关系之外,壮族人民还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他们敬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观。“祭龙”节是当地盛大的祭祀活动,人们相信“有森林才会有水,有水才能活人”,他们通过每年的“祭龙”节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祈求上天保佑村落风调雨顺,无灾无祸。

在另一个壮族村——大寨村,还成立了义务巡逻队,对山林与河塘进行巡逻管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几十年来,村民们形成了爱林护水的共识。

瑶族:写入准则中的生态保护戒律

田湾瑶族村中每一个男性在成年后都会依照生辰八字修订一本“行为规范”,根据不同的生辰八字会记录上其可为和不可为之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十戒”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包括:“一戒者不得逆天”“二戒者不得唱风骂雨”“六戒者不得杀害生灵”,都是在告诫人们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当地村民表示,代代相传的“十戒”既是对当地生态伦理观念的有效传承,也是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瑶族对寨子里一些景观的建设也体现了这一观念,比如贯通村落的道路两侧都围满了竹制栅栏,所用竹子都是寨中种植的长势不够好的竹子。村民既保护竹林,也因材建村,用竹制栅栏来美化村容村貌。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各族人民的生态观念,是他们能够在各个地方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基础。

(来源:民族时报 潘姝羽)

(编辑:唐雪娇 排版:钟晓明 审核:李云淑)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