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游云南·文山非遗之舞 | 纸马舞:流传千年的壮族文化“活化石”

发布时间:2023-10-26 10:13:55  

编者按: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傣、布依、蒙古、白、仡佬11个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非遗传统舞蹈犹如闪耀的星光,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它将人情味和烟火气融入其中,既有技巧性的表演艺术也兼具日常生活的情感表达,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表达融合一体,在一舞一曲中让非遗“活”起来。

为展现文山州非遗传统舞蹈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焕新力量,“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文山州学习平台联合推出“文游云南·文山非遗之舞”系列策划,带大家领略文山州非遗舞蹈之美,以绚丽舞姿延续古老传承,拂去历史的尘烟,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

纸马舞是流传于文山州文山市、马关县、砚山县等地的壮族传统舞蹈,又名跳纸马,在壮族舞蹈艺术中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这不仅因为纸马舞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民族审美性,更有着深层的文化意蕴。

据地方志记载,壮族纸马舞传承历史可追溯到宋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壮族文化“活化石”。它与壮族人民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紧密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艺术。

壮族纸马舞节奏性很强,热烈粗犷、原始古朴,整个舞蹈有征战、嬉戏、行走、打架、打滚、踢脚、刨地、奔跑、跳跃、嘶鸣等成套动作,反映出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发展过程,也充分反映了壮族的稻作文化,它是集舞蹈、音乐、服饰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旧时纸马舞主要在祭祀时跳,且舞者都是上了年纪的妇女,男人和青年女子不跳。过去的纸马舞还伴有鬼脸、刀、手巾、拂尘等表演内容,最早的伴奏乐器是马铃铛、鼓、镲、锣等打击乐器,后来作为娱乐性的纸马舞加入了民歌小调以及自制的三弦和四胡为其伴奏。发展到今天,纸马舞的活动更为广泛,不论婚丧嫁娶或是喜庆节日、迎宾待客都可以跳。舞蹈规模也越来越大,由过去七八个人的表演发展成七八十人或上百人的集体表演,表演者不分男女,不限年龄大小。

跳纸马的道具别具一格,人们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腰间留空心,裱糊上绵纸并画上五官,用花绒布或黑绒布装裱马身、马尾、马耳朵,还用彩珠珠链、花瓣、铃铛等装饰,做成一匹五颜六色的纸马。舞者将纸马套于腰间,双手提着马腰两沿,根据步法、节奏,有节拍地左右摇动。随着马铃、鼓、锣声齐鸣,不断抖动马头,又踢、又跳、又转,模拟马的各种形态和动作,时而如扬蹄长啸,时而似奋蹄奔驰,其舞姿古朴粗犷,引人入胜,生动展现了马的灵性与动感,以及人与马亲密和谐的关系。每当马铃叮当响,灰尘扬起时,感觉就像是在战场上打斗一样。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纸马舞作为壮族先辈遗留下来的丰厚遗产,对壮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个舞蹈,而是活着的生命,是社会存在的真实艺术的结晶。如今的纸马舞,已经集体育、娱乐、休闲、教育于一体,弘扬民族传统却又有着与时俱进的变化,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也被各方誉为壮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之所在”。

因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民族艺术研究价值,2006年5月,壮族纸马舞被列入第一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联合出品)

(来源:“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编辑:董飞 排版:李法楠 责编:郭韦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