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砚山:彝家弦子壮家制
发布时间:2025-09-24 10:15:18

彝家人跳弦子舞。
砚山县阿舍乡斗南村是手工艺人的聚居之地,这里大部分村民均以制作弦子为生计,但村寨里居住的不是彝族人,而是壮族。彝人的弦子由壮家制,这已成为砚山特有的民族文化。
斗南村盛产泡桐,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是制作弦子的好原料。走进制作弦子的手工坊里,刀、锯、刨、钻、锤、凿、剪、斧应有尽有。一段上好的泡桐木料,经过手艺人的精心削刻,再经过推平、压板、拼合、打磨、雕刻、绘色、上弦杆、装品位、定弦、调音等工序,一把弦子就诞生了。
弦身正面外围处,往往会顺着同心圆的走势画上细碎的几何图案,弦心处常常嵌上一面小镜子,以取趋利避害、鉴见本心之意。两侧以膏子绘上龙、凤、鸟、蛇等图案,造型生动有趣,色彩古拙,呈现出原始质朴的民族风貌。弦头花样极多,有龙头弦、马头弦、蚂螂头弦、平弦等,除平弦外,其余均是以雕刻动物的头像命名。
因弦子整体色彩趋于平和古朴,彝家人常常以大穗红缨点缀在杆头处,弦子舞起,红缨便随着舞步颤动飘舞,别有一番情趣。
彝家人爱护弦子,如同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把好的弦子,要经得起时光的打磨,要受得住经年弹奏乐曲的淬炼。一把老的弦子,就如一位老当益壮的彝家老人,是一本关于人生哲理的书。
弦子,忠实记录着彝家人弦步的求爱、表达情绪、诉说衷肠、讲故事等内容。弦子曲或热烈欢快,或铁骨铿锵,或轻柔慢捻,这些彝家人的音符悄无声息地印在弦子上,便让弦子多了一种怦然心动的牵挂。
彝家弦子壮家制,因为有了弦子这个纽带,砚山县的彝族和壮族十分亲近,这是浸透在血液中的文化交融,是一种兄弟民族在血缘、地缘上的依存。

(王敏超/文 王艳/图)
(编辑:周秋 美编:陆军 二审:刘虹 终审:徐昌建)

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0 号
文山评议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