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泥土中长出来的台词
发布时间:2022-03-28 12:47:41
泥土中长出来的台词
——浅谈电影《农民院士》的台词艺术
日前,云南省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典礼上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从“农民院士”到“时代楷模”,他用学识、技术扶贫,不计名利,一心为民谋福祉,将论文书于田野之间。朱有勇,在大山深处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正是这个颁奖词,我隔屏认识了朱院士,他的事迹,入心入脑,历历在目。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文山州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在文山横店影城举行的电影《农民院士》观影会。作为一个曾经看着父老乡亲提着口袋到处借粮食的农民的女儿,曾经多次到贫困村寨采访过的文艺工作者,我心情特别激动,这部电影,必须看也很值得看。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农民院士》的精神高地。影片以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澜沧为拉祜族乡亲扶贫的经历为素材,从云南一个拉祜族村庄的变迁,展现了中国的脱贫攻坚奇迹。而电影中的台词,又是这个精神高地上的精神力量,触动人心,让观众产出共鸣。
作为农民院士,就得说农民听得懂的话和农民爱听的话,这是贯彻落实文艺作品的“三贴近”原则。朱有勇院士说,“帮助农民,把地种好。”“我最年轻,我去。”“人的变化,才是最大的希望。”“我们这里的马铃薯个头大,好看。”朱院士的台词,就是对一位农民院士的精神高度的诠释。
朱有勇说,贫穷是一种病,不能遗传到孩子身上……这是时代楷模掏心窝子的话话,朴实,感人。他还说:“发技术,买酒买糖讨媳妇……”这些台词,如果写在论文中,也许理论含量不是很高,但把它写进电影里,不仅展示了朱院士的人物形象,而且升华了他的语言内涵。
台词是电影语言的文化气质,特别是农村题材的电影,既要朴实又要真挚,展现出农民的思想与时代的碰撞。一直以来,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他们的生产生活,都与泥土有关,包括民族文字、民族语言、民族歌曲、民间故事等等。所以,电影里的每一句台词,就像从泥土中长出来的一样,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吐露着农村的气息。比如,“苦荞粑粑上的火把”“比酒,谁赢谁说了算”“土地种不出金葫芦”等等,没有华丽的辞藻,而它的“乡土性”,源于乡土而高于乡土。
不同地域的乡村有不同的文化气息与民俗习惯,包括语言、环境、饮食、艺术等。《农民院士》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风格进行了探索,创作者运用了大量拉祜族的歌舞、方言等元素,把地方方言与电影语言融汇在一起,用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扩充和丰富电影的戏剧性,在这方面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实在舍不得》《快乐拉祜》的歌声里,朱院士和乡亲们一起喝酒、唱歌跳舞的场面,真实再现了拉祜族原生态的民族语言,这就更加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为非本民族观众带来了新鲜感,使观众更进一步了解了拉祜族的多彩民族文化。比如,“听懂了你的心愿,我惦念你的温暖,有缘古老的村寨,无悔初心的誓言,拥有多情的春天,盛开爱心的花海……”让观众聆听到拉祜族群众的幸福声音。
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电影的《农民院士》,就是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大写意。“山有情水有情,山水作证,你有爱我有爱,你我同行……”让《农民院士》里的台词、歌词,穿越时空,长于泥土,根植心灵。

(何源梅)
(编辑:刘芳 排版:张振飞 审核:梁丹)

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0 号
文山评议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