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致敬时代楷模 传承榜样力量 ——观电影《农民院士》有感
发布时间:2022-04-11 14:37:42
近日,我在文山横店影城观看了主旋律电影《农民院士》,共同致敬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
观影前,我就了解过朱院士的事迹,知道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一位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的院士,一生致力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朱有勇出身农家,一生对土地和农民有深厚感情,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无论他本人还是影片内容,都宣扬满满的正能量,令人感动。
去年4月,以朱有勇院士为原型创作的现实题材电影《农民院士》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正式开机,我便一直期待着它的上映。正式观影时,我才赫然发现这是一部脱贫攻坚题材的电影,我刚经历了两年的驻村脱贫攻坚工作,用亲身经历去印证影片,愈加对电影里的故事感同身受。
“电影歌曲很好听。少数民族(拉祜族)风情旖旎动人。”当看到电影里拉祜族群众齐聚村子,身穿民族服装,敲起象脚鼓、弹起木吉他,用拉祜语演唱着《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歌曲,独特的民族服装,动人的音乐旋律,秀丽的边疆风景,这些美好的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最让我有感触的,却是影片里朱有勇院士说的一番话,大概意思是:以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要给贫困地区的群众修条路、盖间房子,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难得的是或者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斗志,也就是他们的内生动力,靠他们自己去奋斗,换来的幸福生活才有意义。
观影中,让我觉得最接地气的镜头是,当院士指导班的学员们刚进村时觉得群众虽然穷,过得还挺开心。但通过了解每一名贫困群众“穷开心”背后的一桩桩无奈事后,队员发誓要通过自己的所学所长,来改变这里的贫困落后面貌。
电影是艺术品,需要掌握一定的艺术规律,因此,编剧巧妙运用了一位“顽固”的拉祜族老爷爷来作为朱院士团队的脱贫“攻心”对象。从影片设置戏剧冲突的角度来说,老爷爷并不能称之为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反派”。造成老爷爷一直有抵触心理的原因是他有“心结”,“心结”解不开的根本原因又是贫困所致,因此影片如果说有“反派”的话,只能说是贫困。贫困导致了群众曾经因为太想过好日子而急于求成,最终导致了人财两失的悲剧。
现实和影片中,朱有勇院士通过教着大家干、带着大家干,从发展冬季马铃薯到研究推广应用林下三七种植技术,兢兢业业无数个寒暑,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消灭了贫困,终于感化了老爷爷,打开了他多年未解的“心结”,最终老爷爷也心悦诚服地接纳了朱有勇院士团队,带领村民为他们摆了进门酒,把他们当成了自家人。
回首两年多来,我在深度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经历,心中也有太多太多可以向大家讲述的故事。单就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来讲,我们就探索引进了“幸福超市”,总结推广了“视频+N”工作法,引进了热带水果沃柑项目基地作为贫困村的水果产业孵化器……那么有没有效果呢?可以说效果很大,记得最初我们进村开会时,从群众看到我们不发钱不发物资就一哄而散的尴尬景象,到群众会自发组织种植香蕉、西瓜、党参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来看,大家无疑是受到了感召,知道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我们通过像朱院士一样从教着大家干、带着大家干,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到他们自己干、主动干,靠自己走上了致富道路,这就是脱贫攻坚的最大意义。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所表达的。

(曾斯彬)
(编辑:侯佑琴 排版:李法楠 审核:李云淑)

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0 号
文山评议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