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旱谷地》:带你解读西南边疆苗寨民俗
发布时间:2022-05-07 09:45:51
本书是作者王洪星多年来一路观察,一路拍摄,一路思考,通过长期的积累、酝酿,撰写的散文集。全书分“回不去的家乡”“火塘边的故事”“给地谷弯腰”三个部分,讲述了作者家乡的故事,其中既有“怀念母亲”的亲情,也有“三十六杯酒”的民俗文化,是一部能让广大读者充分了解祖国西南边疆苗族村寨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的文集。
旱谷地地名
旱谷,当地人称为地谷,即种在坡地上的谷物,种旱谷的地块即旱谷地,这便是旱谷地村寨地名的由来。

旱谷地
旱谷地的苗族先民是从贵州迁徙而来的,因这里四面环山,河流交错,地势险要,高处水源缺乏,只能在山坡上种粮食,因此祖辈们就把这个地方叫作旱谷地,也就是作者的故乡马关县小坝子镇田湾村。
祖先带来的谷物种子在这片山坡上年复一年地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古老神秘的苗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传承流转。这里的主要名胜古迹有营盘山抗法遗址、宗趾男活动遗址、石人、仙家门、漂水崖、达豹箐、白河、南浦河梯级电站等。
旱谷地因为地处偏僻,受外界文化影响不多,仍沿袭着许多苗族祖辈们的传统,保留着许多民间习俗和远古历史传说。王洪星通过长期观察、关注并把他看到的民族文化活动,用碎片记录、辑录下来,形成《旱谷地》一书。
挥之不去的苗家乡愁
乡愁,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一个没有乡愁的民族,像一群草原上游荡的羊群、水面上漂泊的浮萍,而拥有乡愁的民族,则会爆发出强大的根植力、凝聚力、向心力。
王洪星,这位马关县本土苗家民俗和文学爱好者,对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向我们展示了云南边陲苗家人的精神世界,展示了乡村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在书中,既有神奇瑰丽的民俗传说,也有作者对家乡执着的依恋和挚爱的乡愁。王洪星用很多笔墨对父母亲的艰难生活、自己与父母的聚少离多、个人的辗转漂泊以及故乡的物事进行描述,这一切都成了他寄托乡愁的投射。
苗家火塘文化
火塘,是苗家人生活的中心,吃饭、取暖、议事,大多围绕火塘进行,是一个民族温暖的磁场。

苗家火塘
小时候,苗家的孩子们挨着父母坐在火塘边,听着大人讲故事、唱山歌。那些古老神秘的传说和故事,是苗家的后辈与祖辈们穿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苗族的历史和家风在这样温暖的氛围中得以传承。
在此书的第二部分“火塘边的故事”中,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在故乡收集的民俗故事。其中,既有“一路有你”“另一种母爱”这样神奇又温情的鬼怪传说,也有“聪明的哆扎”这样和财主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
阅读《旱谷地》,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小时候,一家人坐在火塘边,火塘里的木柴冒着呛人的烟,散发着暖和的光芒,矮凳上的煤油灯闪闪烁烁,父母讲述的故事丰富着我们的想象力。
苗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相信人有灵魂,鬼有善恶之别,这些民俗故事既体现着苗族朴素的信仰和价值观,又彰显着温暖的人间真情。作者笔下的妖魔鬼怪和生禽猛兽,代表着旧社会苗族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景象和艰难困苦中渴望美好生活的呐喊。
有温度有情怀的苗族民俗书籍
与严谨的苗族文化学术书籍相比,《旱谷地》是一部用情感、美感编织的书。这种温暖叙述风格的文体,有效地避免了学术著作中专业术语深奥、语言枯燥乏味的学院派阐述方式。
书中采用了作者和众多苗族摄影师多年来拍摄的精美苗族民俗图片,封面、章页之间的纹样则采用了文山地区经典的苗族刺绣图案。在每篇文章当中,还穿插着旱谷地的民俗文化小节日介绍,如“苗族鸡骨卦”“喊魂”“芦笙和牛皮鼓”“回煞”等,无处不透露着民族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一次对民族文化的探索之旅,也是对故乡的回望和怀念。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
民族文化是厚重博大的,也是具体细致的。要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不必去远方苦苦寻找,最珍贵的其实一直在我们的身边、脚下和日常生活中。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食而不觉、用而不知的习以为常中,流淌在我们的记忆中,传承在血液里。
故乡的歌谣向我们悠悠地唱着天地是谁开辟、日月怎样形成、人类如何繁衍、五谷怎样产生。那里,有着数不尽的宇宙之谜。

午餐
当有一天,你回望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故乡,学会弯下身子去细心聆听,从母亲哀哀唱着的苗族古歌里明白生命的形成,从父亲低沉的芦笙曲里听懂文化的厚重,从老人的絮叨里了解到民族的悲凉和血泪,从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懂得了一个伟大民族迁徙和发展的艰辛,大山便不再只是大山,而是有了更厚重的文化含义、更深远的文化载体。
乡土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在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乡土文化的厚重土壤里,孕育出整个民族的文化。
近些年来,在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一些苗族的乡土文化因为“土”,被鄙视、被排斥、被抛弃,气息逐渐减弱。当自卑自惭、自菲自毁的习气蔓延的时候,当多元文化风潮席卷而来,冲撞、毁坏着民族传统价值体系的时候,我们要重新认识苗族乡土文化的重要价值,抢救仅存的乡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使之被有效传承。
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一方山水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代表。乡土文化里饱含传统信仰,传统信仰里饱含传统价值观,这是维系一个民族文明生生不息的灵魂。
那些已经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乡土文化,是珍贵的、散落的、细碎的、不起眼的,我们整理出来,便是点亮眼球的。曾经被我们自己鄙视和抛弃的,放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却成了有价值的。尘埋已久的,挖掘出来,擦去泥土,便是新鲜的;熟视无睹的,习以为常的,经过强化、提升,便是令人惊叹的。
每一个提笔记录故乡、俯身聆听土地的作者,都是值得敬佩的。愿你我在走出大山、追求梦想和远方的同时,也能驻足回望故乡。那里,有苗寨老屋袅袅的炊烟,有温暖的火塘,有父母殷切期盼的目光,有古歌和芦笙,有一个伟大古老民族几千年来不断沉淀和传承的璀璨文化。

(三苗)
(编辑:唐雪娇 排版:李法楠 审核:李云淑)

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0 号
文山评议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