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蒿枝坝村的双重“蝶变”

发布时间:2022-06-13 12:37:01  

蒿枝坝村的双重“蝶变”

——评电影《农民院士》

电影《农民院士》是一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代楷模朱有勇为原型,倾情打造的现实题材影片。影片中,当朱有勇院士带着农业科技工作者到蒿枝坝村,准备用科技杠杆撬动这个地方的扶贫创业时,这个村庄的村民给他的印象是“小富即安,不富也安。”

到蒿枝坝村后,朱院士信心十足,想要帮助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于是,他有条不紊地把实验室搬到森林里、村子活动室里,匍匐在土地上进行科学实验,用心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农村大地上。但当朱院士把课堂搬到村子里,跟村民们一本正经讲课的时候,村民不是嬉笑就是呼呼大睡,对他讲的课根本不感兴趣。朱院士便问睡觉的人:“你这么困,怎么还来学?”那人却说:“上课有饭吃。”原来,他们只是为了来吃科研室里的饭,而不是真的想要学习马铃薯种植技术,还局限在追求温饱阶段。

当种冬季马铃薯的课程结束后,朱有勇院士团队给村民分发土豆种子,村民却把种子拿去换了几瓶白酒,喝得烂醉如泥。看着这一幕,朱有勇才明白扶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的内心失去了光,就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扶贫首先要从扶志开始,村民才能真正自力更生,才能焕发出村庄永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朱有勇冒着生命危险,和卡些(村子里最有威望的人)赌喝酒谁更快,谁赢了就听谁的,他将一瓶白酒一饮而尽,连卡些都不敢相信这位院士的决心,用诧异的眼神注视着他。朱有勇以为卡些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二天就主动去帮卡些家翻地种土豆,可卡些却叫人撒上了油菜籽,导致他的助手还和村民打了起来,朱有勇又碰了一鼻子灰。

曾经,卡些让村民们集资,让儿子和儿媳妇为村民们买改良种子用以提高产量,没想到却被骗子骗光身上的钱,儿子和媳妇追骗子的过程中发生车祸而送命,只留下卡些和孙女娜倮相依为命。自此之后,卡些心生恐惧,不敢“越矩”,认为“只有规规矩矩过日子的人才能好好活下去”。他固执地认为他们的土地上是种不出“金葫芦”的,向命运举手认输,村民也跟着认命了。故而,在卡些狭隘的精神世界里,坚定地认为种土豆就是不规规矩矩过日子,就有送命的危险,他不敢再冒险,“穷”在他们的身上早已根深蒂固。而卡些的孙女,作为村子的新希望,小小的她知道朱院士是给村子带来幸福的人。当爷爷卡些说话不算数,在朱院士带人翻的土地上撒上油菜籽后,小娜倮就画了一幅简笔画,为爷爷说话不算话的事向朱院士道歉,实现了村民与科学家的第一次和解。看到这幅简笔画,朱院士和他的助手们发出了感叹:“贫穷就是种病,不能再让它遗传到孩子们身上。”

于是,朱有勇开始创新方法、转变方式,以小切口洞悉大问题,走进每个村民的心里,当骑着三轮车吆喝“换酒、换糖、换盐巴”的那个人出现时,他就拿钱买走了所有的酒。当村民们看到他手中的酒,就自觉跟上了他的脚步,朱院士让村民意识到跟着朱院士才有酒喝;朱院士给村民们上“冬季马铃薯”的种子培育、田间管理课时,见村民没有兴趣,他就把授课变成了唱歌,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就激起了大家的热情;当卡些意识到村民都要被朱院士抢走时,卡些就用放电影的方式和朱院士争抢劳动力,朱院士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跑去和大家一起看电影;科研工作之余,朱院士还带领村民们满山跑步,增强村民体质;村民喜欢唱歌,朱院士就找来音乐老师教村民唱歌,他发现唱着《快乐拉祜》歌曲的村民们是最快乐的;大家不好当面和朱院士沟通生活中的烦恼,他就买了一支录音笔,作为自己和村民沟通的桥梁,倾听他们生活中的苦痛与欢乐。

为了提升村民的自信心,朱院士找来了一大批实习生向村民们学习技术,让他们当一回“老师”,重构他们的观念,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当实习生们用拉祜语喊了两遍“老师好”,质朴的村民害羞地笑了,那一刻就已深深震动了村民的内心。就像卡些的孙女小娜倮说的那样,“那句‘老师好’好像一句咒语,解开了村民内心的封印”,而朱院士就是那个揭开封印的人。一位善良的妇女,由实习生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离家出走的孩子快快回家。她向朱院士倾诉自己因为没钱给女儿上学,女儿就离家出走的故事,自责不已,朱院士便安慰她“土豆熟了,孩子就该回来了”,传递着“村子富了,就有希望了,人就回来了”的信念。村庄的贫困,大多是人的思想被禁锢造成的,扶贫过程中“难的是育人”。

电影的一帧帧画面,充满魔力,冲击着观众,造成情绪决堤。当观众热泪盈眶的时候,观众也就和影片中的村民一起接受了思想淬炼、心灵洗礼,极大限度地实现了观众与影片情节的情绪共振,也实现了村民与科学家的情感同频共振。此处,电影中借助一个骑三轮车给村民换酒的人为载体,穿针引线,将村民的情绪、观念转变等,从始至终缀联起来,一步步展现村庄的精神生长。起初,电影中骑着三轮车让村民换糖、换酒、换盐巴的那个人,第一次出现时,村民就把自己手中的土豆种子全部拿去换酒,村民的价值交换还停留在“物物交换”原始层面;第二次,朱院士用钱换走了全部的酒,村民都傻眼儿了,对“钱物交换”的商品交换有了一定认知,致富意识的萌动由此开始;第三次,那个人再出现的时候,村民只换了一小杯酒,再也舍不得手中的种子,村民的意识开始觉醒,村庄的意识也开始复苏,有如一道霞光照着那个村庄、照进村民的内心;影片快要结束时,那个人第四次出现时,是在一个茫茫的黑夜里,夜幕下他骑着三轮车顺坡而下,尽管他的喇叭里依旧喊着“换糖、换酒、换盐巴”,却再也没有人来换他的酒。至此,这个村庄的致富意识彻底苏醒,再也不会被酒精麻醉、被现实逼迫、被陈旧观念束缚,老百姓的观念才彻底转变,实现了村庄的精神重构。

电影《农民院士》是一部“情系三农,扎根边疆”的范例电影,它告诉我们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边远的农村有无数个需要我们的村庄、需要我们的村民,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帮扶,更需要精神重整。唯有先拯救人萎靡的精神,才能给村庄进行“大换血”,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当朱院士用种土豆、听心事、唱歌等方式唤醒村民的内心之后,一贯反对他的卡些,却开始支持朱院士在村子里推行“林下三七”种植。卡些的一句“喝了进门酒,都是亲兄弟”,是思想巨变之后才会产生的聚合效应,是冲破思想禁锢的最有力确证。在科技工作者的带领下,村庄由“青山变金山”,实现了脱贫致富,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蝶变”。

蒿枝坝村的村民,在科学家的帮助下,用智慧和勤劳将科技成果写在了农村的大地上,走出了认命的魔咒,看到幸福的新希望。影片尾声,那个大大的“朱院士专用碗”,饱含了村民内心深处对朱院士的深情厚谊,更是对科技成果能创造新的人类文明有了全新的认知,再也不是停留在最初的“物物交换”层面。于此,这个村庄、这里的村民,从皮到骨都换了新装,再也不是懵懂无知的村民,更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换了一种生命的在场方式。朱院士离开时,村民们拿着洋芋、三七等产品,唱着动人的拉祜族歌曲为“农民院士”送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来自村民灵魂深处的文化自信。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哺育着这块大地,养育着华夏大地上的炎黄子孙,只有农民的观念转变了,才可能真正实现“一步千年”。所以,中国的土地上“真正了不起的是农民”,他们站起来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真正有希望。

(邓在艳)

(编辑:徐珺 排版:张振飞 审核: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