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我家富宁

发布时间:2022-08-15 14:53:02  

从籍贯上讲,我并非富宁人。然而,从感情认同的角度讲,我却愿意把富宁视为自己的故乡。

剥隘,云南从这里走向大海。(周宣提供)

对一个地方有了感情,就会对她的一切特别关注。关于富宁,我虽然不敢说了如指掌,却也略知一二。

我知道,富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壮族先民骆越人在此生息繁衍,东晋置西宁县,宋初置延众镇,后改富州。“富州”一名沿用千年,直至1937年,国民党地方当局以为在此活动的红军已被剿灭,“从此安宁”,呈请云南省国民政府改名“富宁”。

不管是“富州”还是“富宁”,从字面上来看,一是说这个地方膏腴富庶,二则寄托着一种人心向富的愿望和追求。古人曾有两首诗流传:“五马沿江走,三星水面浮。谁人居此地,世代出公侯。”“人往普厅去,山水绕盆地。五马沿江走,三河奔流急。四邻古越声,六音族结识。同开辟此地,世代公侯集。”《富宁县志》上也写道:“富宁县城东象鼻、南玉泉、西坡桑、北龙汉,八面环冈,万亩盆地,普厅东逝,禽星塞口,似流非流,异景特出,物产丰饶。”然而,由于地处边疆,风化晚开,且历代频遭兵燹,所以富州并不富。

可是,富州一地实在又是很富的。这里的富,富在她的丰富资源上。这里的山川江河,源于云岭山系的余脉,山岭高峻,河谷深切,自西北向东南相扶相携,迤逦而行,高峻的山上,是温带和寒温带气候,而夹在其间的河谷平坝,海拔多在700米以下,气候炎热,多为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气候的多样性,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富宁一县,几乎聚集了从热带到寒温带所有的物产。在这里,高山上森林浩瀚,草场广阔,盛产包谷和荞麦;中山地带则是遮天蔽日的八角林、油茶林、核桃林;平坦而富庶的坝子,则水稻两熟或三熟,盛产各种热带水果;那些川流不息,水面深阔的江河湖泊,则鱼跃虾肥,是各种水产的富集地,富宁水产历来在州内、省内占有着重要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这些丰富的水源,不仅有效地调节了区域气候,而且还为全县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使得工厂的机器日夜轰鸣,城镇乡村的夜晚飞彩流霞;这片丰沃土地的下面,则蕴藏着大量的铁、钛、锰、铜、镍、钴、铅、锌、锑、铝、重晶石、石棉等矿产资源。

道教掌故中,有“紫气东来”之说。在中国民间,紫气东来已经成为吉祥的象征,每逢过年,人们总爱在门楣上贴上“紫气东来”的春联。从地理位置看,我国处于北半球,一年四季太阳的直射点都在赤道两侧的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时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每天早上,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因此,中国人的房子大多朝向东南,因为朝向东南15度-25度的房子光照的时间最长,有利于一年四季的采光和采暖,最适宜居住。由是,孔雀和一切追赶节令的候鸟都选择东南飞,选择春光最先登陆的地方,选择最温暖、最有富有生机的所在。而对于文山州、对于云南省,甚至中国的整个大西南,富宁所处的方位正是春阳、春风、春雨最先到达的东南方。

富宁的区位优势无可替代,这里不仅是春色初渡的地方,也是云南乃至整个大西南通向沿海和内地及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要津。这个连接着两国三省十县的边疆小县,既是陆路通道、水路通道,也是信息通道,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人来人往。早在宋代,这里便是大宋朝与大理国交易马匹、药材、海盐、布匹的地方。宋朝为了对付蒙古铁骑,需要组建自己强大的骑兵,而所需的战马大多由大理国输出,再经富宁运往内地。那时,富宁的剥隘、广西的横山寨(今田阳)、百色等地的马市盛极一时。自宋以降,元代内地与边疆的商业贸易,明、清代的滇铜外运,民国年间中原与西南诸省互补的物流、信息流,多经此地,一条河宽水深的驮娘江,舟船云集,樯桅如林,远帆绵延。而江口的剥隘古镇,则是山里马帮和水上船家交接货物的地方,这里商号、会馆林立,夜夜笙歌,宛如中州通衢,又似江南名镇,极尽繁华。到了现代,随着国道323线和广州至昆明高速公路的贯通,随着云桂铁路的建成和百色水利枢纽富宁港的开工建设,富宁作为云南,作为西南诸省面向东南沿海、面向中原,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地位更加突出。于是,有人把这里誉为“大山与大海握手的地方”,而富宁自己,则把“云南从这里走向大海”这句颇为响亮的话,作为自己的名片,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势态,迎接四海宾朋,接受山风海风的交替洗礼。

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带来的必然是一种文化的交汇。在富宁,其主体文化——壮族文化源远流长。考古发现,县境各地有大量的石斧、铜斧、铜印、铜鼓、岩画、石刻、古道路、古遗址、古营盘……而至今仍以活态形式传承着的壮族语言、服饰、民歌、节庆、宗教经典等等,在全国的壮族聚居区中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国内外的专家都公认这里是壮族文化的“富矿区”。至今,在富宁境内还找得到野生水稻植株,而以“那”命名的村寨遍布全县,证明这里是壮族稻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就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写的“壮族稻作文化研究基地”都落户富宁。特别是文化工作者在剥隘镇一个叫坡芽的小山村,无意发现了一组用仙人掌果汁画在自织土布上的奇特图画,经翻译整理出版以后,在上海和德国连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桂冠,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称这些图画为“文字之芽”,其他学者也说这些罕见的图画文字堪与东巴文相媲美,称坡芽歌书的发现是世界级发现。自清初成立者宁业余壮剧班——太和班开始,富宁壮剧就逐步发展为四大流派,新中国后全县一度拥有80多个剧班。这些剧班根植在壮族文化的沃土中,在民众中汲起丰富营养,又以艺术产品回报社会,在壮乡根深叶茂。

富宁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在此创建的以富宁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根据地,是我党在云南建立的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红色根据地。谈富宁文化必然要谈红色文化,当年红军创立的根据地覆盖了富宁全境和广南、麻栗坡等县部分地区。可以说,富宁县的每一寸土地,都为红色文化所浸润,在富宁的乡间行走,处处可闻“儿童拾得旧刀枪”,而前年整理修缮后开放的谷拉红军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这些游客,大多带着一种受教育的心态而来,为了他们心中的那份崇敬,他们大多在谷拉乡痛饮“红军茶”,以醉卧沙场的方式,感受当年红军将士气壮山河的那份豪情。

细说起来,富宁传统的壮族文化充满着水一样的柔情,而产生并蓬勃于这块土地上的红色文化却有着铁血和烈火的刚性,这一柔一刚,在这里竟然统一得这样完美,这样相得益彰。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却又感慨万千:如此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富宁,难道这就是您比别的地方更为丰富、更为迷人的秘密?

(张邦兴)

(编辑:陈慧 排版:向传帅 审核: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