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身边的非遗 | 一年一度“谷归仓”

发布时间:2022-11-07 10:45:35  

文山州壮族村寨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聚族而居,面对稻田,背靠大山,有水有河,村前是宽阔的田园,村后是古树参天,村旁是竹林和果园。西畴县莲花塘乡加谷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寨。

加谷村四面环山,坐落于山清水秀、树林环抱的地方,村的东西两侧是绵延的大山,村后是重重叠叠的山梁,壮族传统的干栏式民居建在半山上,既不浪费土地,又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据记载,北宋年间,因壮族部族首领侬智高率部起兵造反,被朝廷派军征伐,侬智高部兵败被打散。那时,加谷村的壮族先祖逃难到处寻找族人,他们来到西畴时,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族人百楔鼓的声响,就寻着鼓声,一路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来到加谷,他们看到这里有山有水,是一个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就定居此处,直到今天。

世居在加谷村的壮族一代代繁衍,传承着原始宗教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氏族社会寨老制管理、稻作文明的历史印迹、稻作民族的饮食文化、以歌代言的民歌等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蕴藏丰富。

“谷归仓”节活动现场。

在加谷村,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要举办“谷归仓”节活动(壮语为“口肯仓”)。壮族先民认为稻谷和先人有灵魂,希望在一年的劳作中能够庄稼丰收、牲畜平安,于是选择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稻神”“谷神”。

封存保管粮食。

过“谷归仓”节的时候,加谷村的村民们要穿上传统壮族服饰,男性一般穿黑色、青色的对襟外衣,女性身穿壮族女性传统鸟衣和母衣。摩公在前引路,人们唱诵着古歌,途经小路、田埂、水头、树林、大山,又沿着弯曲的山路来到土地庙。待祭祀的人员全部集中于庙外,摩公才带领村民们顺着庙外的稻田缓行一圈。然后,每家每户都要在土地庙上香,摩公则为每户人家祈福。然后开始杀白鸡祭祀,寓意让人们避开牛鬼蛇神,让庄稼避开虫灾鼠害等。祭祀占卦之后,村民们便高高兴兴地跑回家里,将晾晒干燥的谷子全部放到传统篾编箩筐里。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这个流传了一千多年历史的“谷归仓”节,是为了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牲口满圈、稻谷丰收,村里的所有人都要参加。如今,加谷村还保存有几百年的谷船、两百多年的绣花背带、壮族鸟图腾崇拜的传统鸟衣等,还有传承下来的棉质经书8本。

“谷归仓”节为研究壮族历史、宗教、文学等提供宝贵而鲜活的史料。2020年,西畴壮族《谷归仓》被列为我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舂粑粑庆“谷归仓”。

除了“谷归仓”节,加谷村壮族传统节日还有正月“祭竜”、四月“开秧节”、六月“回头竜”、七月“花饭节”、八月“尝新节”等。每年的“尝新节”也特别隆重,过“尝新节”时,村民们要选一个吉日,从田里选择最好的谷穗,制作成秕谷,再做成丰盛的美味佳肴,并将新米饭喂给狗吃。据壮族古籍描述,远古的人类曾经历过一次洪灾,稻谷全被洪水冲走了,在人类生存面临绝望的时刻,是狗从天上用尾巴毛带来几粒稻种让人栽培,才有了今天的稻谷。所以,为了纪念狗为人们带来稻谷种子,每年“尝新节”都要做新米饭给狗吃。

这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壮族传统文化,养成了壮族的温和性情、忠厚品质和淳朴民风,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发展创造,积淀了深厚而绚丽多姿的歌舞、文学故事、民风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熊启鑫  通讯员:侬勇/文  陆兴斌/图)

(编辑:吕静 排版:张振飞 二审: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