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富宁革命英烈红军小学: 让红色基因永远传承
发布时间:2022-09-29 09:54:01
近日,走进位于富宁县那能乡的富宁革命英烈红军小学,映入眼帘的红色和周围的景致相得益彰——道路两旁树立的红色党建橱窗上,红底金字书写着“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不忘教育初心 牢记教育使命”。拾级而上,勤奋楼正前方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操场左右,红底白字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大字牌紧挨着翠绿的芒果树整齐排开。
富宁革命英烈红军小学位于富宁县东北部,距县城82公里,属两省(区)两县7乡接合部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乡镇中心学校。校长李世英介绍,自2018年5月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中国工农红军云南文山富宁革命英烈红军小学”称号以来,学校不断探索红色教育模式,通过“9个起来”打造红色育人教育品牌。
——红军小学立起来。在学校大门口醒目位置悬挂“云南文山富宁革命英烈红军小学”牌子,为学生定制“红军装”校服,让他们在进门那一刻就感受到“红色那能”精神,引导激励他们学先锋早成长,学红军早成人,学雷锋早成才。“我们要让学生从进校门那一刻就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以良好的状态开始一天的学习。”李世英说。
——红色文化靓起来。红色党建橱窗、红色遗址、红色文化走廊、贴红色格言、挂红色画像、创红色班级……校园内,处处能看到、感受到革命老区特有的“红色”元素。此外,还开设了“追红色记忆”“颂英雄事迹”“诵红色诗词”“传革命精神”“育红色传人”等红色文化阵地,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存在和熏陶。
——红色声音响起来。成立学校“小红军”广播站,每天早中晚定时播放红色歌曲、革命英雄故事、身边好人好事,开设“红歌点播台”等特色节目,营造浓郁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报告厅,组织学生观看《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红色影视片,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将主旋律和正能量传递到校园每个角落。还将冲锋号制作成上课铃声,将红色歌曲制作成下课铃声,将部队午、晚休铃声应用于校园,从细微处引领学生感受红军精神,争做红军传人。
——红色活动办起来。每逢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学校都会组织“童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邀请当地老战士到学校讲述自己或身边的革命抗战历史;开展“忆革命先烈”祭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激发爱国热情;开展“走红军之路”体验活动,组织学生穿红军装,唱红歌、重走红军路,了解抗战史,体验战争苦;开展红色经典故事宣讲比赛,讲红军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艺演起来。选拔一批音乐素养好的学生成立“小红军”校文艺队,唱红歌、排舞蹈,编情景剧《红色那能故事》,用艺术方式生动地表现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形象。通过在校级、乡级进行表演,进一步提高名气,最终实现“小红军”登上大舞台的梦想,目前已成为学校的一张红色名片。
——“红小小星”用起来。成立“红小小星”护卫队,队员每周轮换一期,由各班推荐、德育处聘请,对全校纪律、卫生、两操、就餐等不良习惯进行随时随地纠正检查,帮助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意识,培养学生牢记职责、乐于奉献的品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红星”少年奖评选。
——红色校本编起来。深度挖掘富宁、那能红色历史资源,大力搜集、整理红色历史资料,开发和编写红色文化教育校本教材,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将每学期红色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每周两节课,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主题。每学期班、团、队会安排红色文化专题教育。“我最喜欢上的就是红色校本课程,通过这堂课,我了解到那能的红色历史和很多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让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该校学生说。
——红色宫殿用起来。充分利用好学校少年宫项目,结合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工作,打造培养兴趣爱好、拓展能力素质、陶冶道德情操的课外乐园。开展红色经典、传统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他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思想品质;开展“红色小记者”红色采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和感悟老红军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的精神。
——红色实践火起来。在综合楼前设立“南泥湾”劳动实践基地,将其划分为果园区、蔬菜区、花园区,每班每周安排至少一节劳动实践课。同时,根据教育部门要求,组织开展美食体验课堂,教会孩子们至少学会制作一道菜,达到让所有学生体验劳动、爱上劳动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9个起来”,学校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渗透红色教育,将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等文化符号融入学生血脉。2021年12月,该校荣获全国“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22年7月,被富宁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为双拥示范学校。
(记者:龚莉)
(编辑:李正兴 制作:尹颖 审核:李云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