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回望今生少遗憾——读刘诗仁著《回望今生》随笔

发布时间:2024-12-21 10:50:01  

回望今生少遗憾

——读刘诗仁著《回望今生》随笔

骆科才

刘诗仁年长我六岁,同在壮乡苗岭那片蓝天下生活了几十年,彼此职业相近,他以戏剧创作、诗词歌赋写作为业,我以新闻采写、文秘案牍为主,可由于不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且都不太善于交际,因而虽互相知名,却少有来往,反倒是退休闲居昆明后,才有了些接触,次数虽不多,他的少言文雅、睿智才思,都让我有相见恨晚之感。存了这份敬重之心,我的两本炼脑之作成书后,不揣冒昧分送于他,他阅后以“读骆科才《记忆》《时光》有感”为题,赋诗鼓励:“本自穷乡僻壤来,几经磨砺展高才。时光苒苒留记忆,岁月悠悠见情怀。博闻强记多勤奋,谨言慎行赖培栽。能从记者成大秘,不愧一州幕府材。”此诗对我称赞过誉,自感受之有愧。我送他两本拙作,他也分两次赠了我五本书。这些书有他的作品选集《边鼓集》《三下锅集》;有他与女儿刘琉合著的《文山壮剧史》,以及云南壮剧作家作品合集《壮剧新剧本》(该书收录了他所著的《彩虹》等8个剧本)。虽然我对戏剧近乎门外汉,但出于对家乡富宁的一往情深,出于一探作者过人才情和高洁心路历程的私愿,这四本书我都细读了一遍,感觉受益匪浅。今年六月末,他又快递了传记新作《回望今生》于我,欣喜之余,我仅用三天时间便将此书读完,且边读边做笔记,结合之前阅读心得,便想写点感想与大家交流,于是便有了这篇阅读《回望今生》随笔。

人生旅途的艰难磨砺,炼就了作者勇于进取的性格。作者出生于文山城,父母都是乡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少儿时作者曾坐在马背上随父母辗转教学,也曾寄养在亲戚家淘气成长,更不幸的是在他10岁那年,父亲因“历史反革命罪”被管制“劳教”,让犹如惊弓之鸟的五口之家雪上加霜。在随之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作者虽还是个十余岁的少年,也曾忍饥挨饿到离家20多里外的地方挑过南瓜,到山上捡过野菜,到河里钓过鱼。在文山县平坝农中读书期间,尽管学习和生活条件很差,可作者却自觉找苦吃,主动找活干,学会了犁田耙地,学会了拔秧栽秧,学会了种植三七,学会了窝棚护秋,学会了砍柴去街上卖。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作者依然把艰苦当作磨刀石,无论是“文革”中与同学结伴跋山涉水徒步串连,还是两派武斗时险遭不测,以及在砚山文工队工作时被无端隔离审查、两进“学习班”等,都表明作者在三十岁前如意的事少,糟心的事多,可这一切都没有击倒他,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像自己喜爱的牛虻(爱尔兰作家伏尼契著《牛虻》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那样,在逆境中越挫越勇。说到在艰难困苦中成长,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感言:“说实在话,农中三年,对我这一生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读完了初中课程不说,还学会了干农活、打草鞋等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意志的磨炼。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炼就了我吃苦耐劳、不怕挫折、好学上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作者这段感慨之言,虽说的是农中三年生活,又何尝不是对自己人生旅程中所遇挫折的总体概括呢?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无数事实表明,谁的人生都不是随便就能获得成功的。成功不易,成功可喜,但成功给人的喜悦只是昙花一现,真正予人长久记忆、值得一生珍藏的财富,恰是你所经历的苦难和挫折。俗话说“性格决定人生。”正是无数次跌倒了又爬起来的艰难磨砺,才炼就了作者勇于进取的坚韧性格,使漫长的人生之路走得如此步履坚实,如此耐得住回味、咀嚼。

习惯成自然的一生勤学,为作者的创作打下了厚积薄发的知识基础。由于历史局限和家庭影响,作者的求知之路并不平坦。启蒙阶段在文山城读了两年小学,便转学到母亲任教的乡下续读,岂料毕业考试成绩虽名列全公社榜首,却因政审不过关而失学,好在他的求知欲极强,在无学可上的一年多时间里,半点也没闲着,从造纸厂收来的废旧书籍里淘书读,从母亲任教的校图书室借书读,知识虽不系统,却因无拘无束随兴读,所读众多中外文学类书籍,对他心灵的滋养和兴趣养成,可谓歪打正着。农中三年半农半读,生活条件艰苦不说,学生竟连课本也没有,可这也难不住作者,除上课认真记笔记外,他还借来普通中学的教材自学,弥补了农中教学的严重不足,这番刻苦真应了那句名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参加全州中考时,他脱颖而出被文山师范学校录取。参加工作后,作者依然没有停下勤奋好学的脚步,除结合创作实践学习业务知识外,还报名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过三年苦学逐科应考过关,终于在不惑之年获得了中文专业大专文凭。1992年作者又克服家庭困难,在妻子晏彩鸣的支持下,赴上海戏剧学院进修一年。上戏名师汇集,机会实在难得,作者惜时如金,全身心遨游在这座培养戏剧人才的“大观园”里,如饥似渴地聆听余秋雨、陈多、叶长海等众多名师讲授的各门课程,走街串巷观看了过去从未看过的昆曲、沪剧、高甲戏、莆仙戏、小剧场话剧、日本能乐等几十场演出,使自己的创作眼界豁然开朗,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诗)之感,难怪作者在书中写道:“上海戏剧学院进修的这一年,算得上是我这一生中过得最惬意、最充实、最有收获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不但聆听了教师们讲授的许多课程,还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戏。例如宋光祖老师在讲授编剧课时,对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的比较分析,就使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清晰地知道了所谓‘样板戏’中的瑕疵与不足。叶长海老师的诗词课也讲得十分精彩,对我们写好唱词大有裨益。”在日后的岁月里,无论工作多忙、琐事多繁,作者都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正是习惯成自然的一生勤学,才为源源不断地创作,打下了厚积薄发的知识基础。

由兴趣萌发的少年爱好,因一生执着而成就斐然。受京剧票友父亲的影响,作者儿时便喜欢看戏,有空嘴里还念着锣鼓点,手舞足蹈比划台上戏剧人物的各种招式,在农中、文师就读及参加工作后初步显露的写作才华,受到师生和领导的关注,以致22岁时告别教师队伍,调入砚山县文工队从事编剧工作,从此与戏剧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作者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编剧知识,虽有职业兴趣,起步却不容易,好在他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向书本学,向能者学,边学边干,边干边悟,从写快板剧、小戏和小演唱之类节目入手,逐渐找到感觉并爱上了编剧工作,即便在被隔离审查失去自由期间,还一鼓作气写出了《大年三十》(花灯剧)、《步调一致》(对口剧)两个剧本供文工队排演,让监管人员都大吃一惊,作者对编剧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解除审查及后来两进“学习班”交代问题,都是飞来横祸,可他无暇计较这些明枪暗箭的伤害,一心扑在业务上,既当编剧,又当导演,写好剧本接着谱曲,排好戏又去参加乐队伴奏,有时还亲自制作道具,是文工队里公认的业务多面手。他创作的剧本《攀枝花正红》《一篇小评论》《今夕月又圆》《一条大鲤鱼》等剧本,有的获得演出一等奖,有的出了单行本,有的被《春城戏剧》刊载。他创作的四场花灯戏《界河枪声》,除身兼剧作者、音乐设计人外,还在剧中饰演了重要角色。该剧由于既真实演绎了战争起因、回顾了中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又痛斥了越南当局的背信弃义行径,观众反响强烈,参加全州“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专题文艺会演获创作二等奖,剧本收入文山州《戏剧选集第一辑》。此外,他创作的同类题材作品《总是故乡情》,除文工队排演外,剧作也刊载于《云南戏剧》。由于深深扎根于生活沃土,并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剧种之长,使作者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自谓“既挥短剑,也舞长枪。”砚山县文工队这一时期排演的话剧《甜蜜的事业》《抓壮丁》、曲剧《糊涂爹娘》《夜半歌声》《深夜静悄悄》《一双绣花鞋》、花灯剧《莫愁女》《巧判姻缘》《戏班子断案》等,都是他和申玉成主持排演的,他还在其中饰演了一些角色,积累了改编和创作舞台剧的丰富经验,促使自己的创作也渐入激情喷涌的收获期。为真实反映“边纵”革命斗争历史,作者广泛搜集史料,无数次登门采访“边纵”老战士,及时创作了反映“边纵”斗争史的八场花灯剧《含笑忆当年》。该剧由文山州文工团排练,先后在州内各县及开远等地演出,后又受原“边纵”老领导朱家壁、岳世华邀请赴昆明演出,《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报刊,均作重头报道并配发评论文章。时任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朱家壁,还派车把作者接到家里了解情况、给予鼓励。该剧的广泛演出,对宣传“边纵”历史功绩,促进被错处“边纵”人员政策的落实,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剧本后来还收入《云南剧目选》(编入时更名为《山那边》)。

1984年末,作者调入州艺术研究室(后任主任)工作,主要职责虽是编纂文山州戏曲志,可他编志与创作两不误。编志方面如作者书中所言:“我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到各个县,访遍了各县了解本县戏剧历史的人,虚心向他们请教,哪怕是点点滴滴,哪怕是并不为一般人看重的轶闻趣事也不放过。”作者与何朴清一起深入富宁调查期间,精心整理校订了大型传统壮剧《五虎平西》,整理改编了传统壮剧《蝴蝶媒》等,撰写了《沙戏源流初探》等学术文章,使广南沙戏广为社会所知。在深入基层调查中,作者还发现以往鲜为人知、流传于西畴、麻栗坡等县的一个古老剧种——梓潼戏。他依据调查所得撰写的《梓潼戏探源》一文,详细介绍了该剧种的历史源流、演出习俗、演出剧目、班社状况和流布情况,该文先后刊载于《中国戏曲杂志通讯》和《云南民族艺术研究》。他整理校订的梓潼戏剧本《陈子春》,也收入《云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一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作者等人的艰苦努力,《云南戏曲志》文山部分的志书条目,终于如期撰写完成上交省戏曲志编辑部。

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除挤出时间为部队创作了独幕话剧《神炮雄兵》、六场话剧《帐篷小学》外,所创作的花灯小戏《寻找文山人》《乡邮路上》,以及戏剧小品《一诺千金》等,都深受观众欢迎。尤为可喜的是,作者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下决心进一步拓宽创作路子,在壮剧和电影剧本创作上有所作为。壮剧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四大剧种(其他三种为傣剧、白剧、彝剧)之一,深受富宁、广南、文山等县不同支系壮族同胞的喜爱,有着悠久的民间演出历史。文山州壮剧团就曾演出过《螺丝姑娘》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目。作者在深入各县调查戏剧情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壮剧的认识,逐步倾心于壮剧创作,与老同学何朴清一起创作大型壮剧《鹞鹰岩》(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边境民兵英勇事迹)获得成功后,又与何朴清等人共同创作了壮剧《野鸭湖》,两剧由文山州壮剧团排演后广受好评,并被《云南群众文艺》《云南壮剧选第一辑》《云南民族戏剧剧目汇编》等书收编,后又在全国首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评奖中获奖。除与他人合作外,作者又迈开了独立创作的步子。他创作的三部小壮剧《岔河涨水》《阿寿还乡》《农户招商》,文山州壮剧团排演后颇受观众欢迎,有的还获了奖;他创作的六场壮剧《彩虹》,是一部改编自壮族长诗《幽骚》的大型壮剧,该剧成为文山州壮剧团成立以来演出场次最多、获奖档次最高的代表性剧目,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演出;他创作的六场壮剧《曼布依之歌》,文山州壮剧团排练参加第四届滇中南歌舞戏剧节演出,获编剧一等奖;他创作的大型壮剧《曼瑞毕侬》,展演中剧目、剧本双双获奖。回顾文山州壮剧团数十年的演出历史,排演作者创作的剧本最多。此外,他还创作了八场古装壮剧《福兮祸兮》、大型现代壮剧《壮乡吟》(剧本刊载于《云南戏剧》)。这一时期作者还创作了七场花灯剧《乡魂》。剧本除刊载于《云南戏剧》外,丘北县花灯团排练参加第五届滇中南歌舞戏剧节演出,获编剧二等奖,后被推荐参加全国戏曲广播剧评选,又获二等奖。在积极创作花灯、壮剧、话剧、小品等题材剧本的同时,作者还受命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三七情缘》。这部以宣传文山三七为主题,历时一年多、经过十一稿修改的剧本投拍成功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七情缘》除荣获省政府颁发的“云南省首届文化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外,还在全国卖出了50多个电影拷贝,收支基本平衡。作者着力戏剧、电影创作的同时,也不忘在其他方面精耕细作,小品创作如《抽奖》《认亲》《雷场、情场》等,歌词写作如《祝福文山》《我坐高铁回文山》《家乡的早米线》等,出版学术专著如《剧坛耕耘录》《三下锅集》《编剧探秘》等,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俗语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非戏剧科班出身的作者,因兴趣而一生执着,因执着而勤学善学,因勤学善学、笔耕不辍而成果丰硕,终成文山州乃至云南省的一代编剧名家,可喜可贺!

最后还须提及的是,作者2004年6月退休移居昆明后,除继续创作剧本(仅为云南电视台就写了60个花灯小戏)、参与调研撰写学术文章外,还为创建“七乡情艺术团”、创办内刊《七乡晚晴》出谋划策,并先后任艺术团副团长、团长,与其他负责人一起,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积极组织会员开展文艺活动,所排演的各类形式节目,由于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点,除在省内演出广受欢迎外,还应邀到黔、京、粤、闽等省市区及香港、越南等地区和国家演出,并获得一系列大奖。2017年7月,作者又接手周亚贤同志任七乡分会董事长。七乡分会会员达600多人,经费没有保障,活动没有场地,会员爱好不一,要当好这个松散群众团体的家,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连任两届的六年履职,作者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耐心包容、带头实干行动,赢得了会员们的信任和尊重,七乡分会就像一块吸力很强的磁石,把来自壮乡苗岭的离退休人员,亲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共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夕阳年华,难怪他卸任时,同是七乡分会会员的汪永祥老师发微信褒扬他:“帽虽弃,仁仍在,诗留芳”。

总之,我读《回望人生》,既读到了作者早年人生的磨难酸涩,也读到了作者不懈奋斗的人生精彩。回望人生少遗憾,是我掩卷之余对作者人生的赞叹。如今作者年近八十,身体依然健康,心情依然爽朗,品茗饮酒,读书写作,安享天伦,其乐融融,是作者晚年的生活常态。我们都是平凡人,来这世上走一遭不容易。诗仁老师,您有此人生,可谓足矣!

(编辑:刘虹 排版:冯明兰 责编: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