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一个从石漠变绿洲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3-09-01 16:32:25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这里是文山西畴,这首当地的歌谣不仅唱出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特征,更唱出了在石缝里求生存的辛酸。石漠化和贫困是“孪生兄弟”,在西畴石漠化特别严重的地方,一度陷入“无水可用、无地可耕”的境地,无水可用是因为喀斯特山区的石灰岩容易渗漏,虽然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却留不住水。无地可耕是由于喀斯特地貌乱石密布,加上山区人民粗放的烧林拓荒方式对土地造成严重伤害,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西畴人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命题,拉开了向石漠要绿洲的序幕。封山育林给山顶戴帽子,种植经济林果给山腰系带子,炸石造地在山脚搭台子,改造中低产田平地铺毯子,保障用水用气入户建池子,搬迁安置居民让村庄移位子,这套“六子登科”的治理模式打造形成了“土地整治连片、产业设施配套、生态修复良好、村庄美化亮化”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提着口袋到处借粮食的口袋村,种植千亩柑橘率先脱贫摘帽,成为被《人民日报》点赞的小康村。曾经树木砍光、水土流光,甚至夸张到连媳妇都跑光的三光村,种植了5000亩猕猴桃,建成国家4A级石漠公园,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曾经外国地质学家口中“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变为康养宜居的生态绿洲。

西畴县探索出一条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治理新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石漠化治理的云南西畴样板。作为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石漠化地区由政府主导,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共治的行动体系正初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思路和技术模式也不断完善。根据国家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连续3个调查期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那些曾经被石漠化侵蚀的地区,正逐渐恢复健康的生机。

400年前,徐霞客游历西南,写下“乱石层叠错立,四顾皆石峰”。如今,我们把绿色发展践行在荒山里,将特色产业扎根在山野中,从石漠中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写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篇章。

(高宏)

(编辑:冯欢彦 排版:陆军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