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警惕!别让“名誉村长”空有“名”
发布时间:2023-09-04 10:28:40
不久前,笔者在下乡的途中听闻同事被老家邀请出任“名誉村长”,思量了一番后,他婉拒了这份来自家乡的荣耀。笔者不禁暗暗思虑,何为“名誉村长”?“名誉村长”适合什么样的人来干?“名誉村长”应当干什么?
查了百度词条,对“名誉”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名誉是对特定的公民和法人的人格价值的一种社会评价。具体地说,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的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那么,将“名誉”与特定的职务捆绑时,它的含义就自然而然随着职务变得微妙了。从查证的资料上看,“名誉XX”,是指名义上的XX,多指赠给的名义,含尊重之意。那么将“名誉”与“村长”捆绑的时候,笔者认为,应当是某村需要借助具有某些特长的领导、专家、学者、骨干的名誉,来担任村长这一非法人资格的领导职务,推动乡村振兴,而非简单的“名义”上的村长。
今年,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要求时,选聘“名誉村长”成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新举措。各地纷纷出台方案,制定措施,以“本村”为领域,所有乡镇纷纷搜索和网罗境内人才:来自农村的委员代表、公职人员、离退休老干部、乡贤能人、致富能手、大学生等,被翻了个底朝天,然后便是乡镇政府主动反反复复的电话沟通,双向选择确定“名誉村长”人选。
笔者并不详知各地“名誉村长”履职情况,但就这一举措,是忍不住叫好的。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在选聘过程中,全面掌握了本地人才资源,若是还有考察选择的程序,还能进一步确定这些人才的特长和性格特点,对下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可实施分类人才引进了;而对于进入“名誉村长”的“候选人”来说,每个离开家乡的人都有那么一段忘不掉的乡愁,“反哺桑梓、报效家乡”是离家游子的心愿,有幸而且个人愿意担任“名誉村长”,实则上便是主动承担一份推动家乡发展的责任,了却一份反哺家乡的心愿。
在这些“名誉村长”中,有的人积极作为并大有可为。如,丘北县的双龙营镇双龙营村“名誉村长”张宏恒,刚刚上任,就带领村民“拼经济”“强基础”,主动协调物资帮助在双龙营镇大坡村小组硬化了长达820余米的进村道路;锦屏镇下寨村“名誉村长”何玉卓,在开展绿美村庄建设时捐资1000元、6个垃圾桶价值1800元,协调公司洒水车、扫地车10余次开展下寨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树皮彝族乡那苴村“名誉村长”陶兴文,捐献特色石磨盘6套价值5000余元,动员群众联合捐献竹子30余车价值3万余元,集全村之力打造绿美村庄,等等。这些“名誉村长”已不是“名义”村长,他们用实际行动履职,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然而,也有一些“名誉村长”成了真正的“名义村长”,上任后仅仅只挂“村长”之名,看不见办一件实事,听不到一条为民谋利建议,出不了一个推动发展的点子。这样空有“名义”的村长,基层要来干什么?群众要来干什么呢?
笔者认为,在“名誉村长”的双向选择中,乡镇应当把好聘任关口,全面了解人选在推动本村发展过程中的能力及担当奉献精神;有意来当“村长”的人,也要全面衡量自己,对照“参谋员、策划员、服务员、宣传员、联络员、调解员”这“六大员”的职责标准进行分析研判,想一想,群众需要自己做什么,自己究竟能做什么。上任后,及时燃起热爱家乡的小宇宙,投身社会公益,为民让利、为民争利,将“名誉”二字烫金增值。倘若觉得这一“山芋”有些烫手,就应及时沟通,止损让贤,在其他同乡的背后默默出力,切不可空有名义,占了“名誉村长”的坑,又塌了“名誉村长”的职,更是毁了“名誉村长”的誉。
(丘北县文联 郭文俊)
(编辑:董飞 排版:张振飞 责编:郭韦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