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逐绿焕新 向美而生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得见山 望得见水
发布时间:2023-09-22 10:28:26
从热闹的都市到小而美的乡村,从精致的景区到郎朗的校园——抬头现绿、移步易景、花香鸟语......放眼云岭大地,“绿美”云南正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活力,扮靓西南、点亮中国。
“绿美”建设,是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落实和生动体现,更是云南在践行“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创新实践。而作为一名幸福的乡村小学教师,我也在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中,感受到环境育人的神奇魔力,觉察到自己柔软的改变,看到孩子们脸上澄澈的笑容不断绽放,也对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有了重新的审视和思忖......
好的教育,把校园变成花园。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景一物皆教育。湛蓝如洗的天空下,纯净的校园被绿荫笼罩,郎朗的书声給世间平添一份安宁。我一直以为,好的教育不应该把校园“框住”,它不应该只是汲取养分的闭塞空间,更应该成为探索自然、涵养品格、厚植情怀的乐土和花园。
走进孩子们的教室,你能肉眼可见地感受到“与众不同”。窗台上整齐“列阵”着各种可爱的绿植,有憨态可掬的多肉、苍翠欲滴的绿萝......这些小生灵都是孩子们自己从家带来,并且“包干到户”悉心培育的。人常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一株株“无声”的绿植,以他们向上拔节的姿态,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孩子们纯净的心田,也在无声中感召者孩子们成为高洁、向上、纯粹的人——这是“绿美”在乡村小学转化、落地的生动实践,也是环境育人的具体成果。时尚界著名老佛爷设计师卡尔·拉格斐曾经这样说到,“你的身体被什么样的衣服包裹,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言行......”同样的,孩子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也就会培育和生发出什么样的品格与情怀。
好的教育,让花木成为寄托。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老师,我深刻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孩子和一线城市的、大都市的孩子相比,没有特别优越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硬件条件,但我们的孩子更柔软、更丰盈、更有“人味儿”。因为,他们就恣意、烂漫地生长在田野和乡间,天上的流云、脚下的土地、林间的鸟鸣和山涧的清流都是他们的伙伴——不记得是谁说过,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成为人”。而在与自然充分的接触和近亲中,孩子们心中自然会生发出更多自在和安宁。
近些年,学校的绿植面积不断增大、花木品种增多。好像情绪是会传递的、情感是会蔓生的,孩子们在校园环境愈发向好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涵养出了珍视环境的优秀品格。校园的林荫道上,你能听到清脆的书声、能看到孩子们徜徉的身影、也能捕捉到三三两两畅谈理想的青春剪影......树木会老去,但是它们陪伴和守望的一批批心怀远方、志存高远的少年,将永远年轻。那条长长的、通向远方的林荫道,和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动人色彩,将永不散场的青春忠实地记录,也将真诚的情感永远留存。在“绿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扎实实践中,作为前沿阵地和关键领域的学校,正通过点滴的创造和积累,擦亮逐绿焕新、向美而生的靓丽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时曾深情寄语,要让我们的下一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山朗俊、水清润,那些美好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而我。也终于在满目新绿中明白了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不过就是——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让树成树、让花成花......
(麻栗坡县八布乡荒田小学 张礼春、侬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