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绿美乡村建设要用好“四子”
发布时间:2023-09-22 10:29:23
当下,各地热火朝天的绿美建设催生“高颜值”村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乡村振兴背景下,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改善居住环境,更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绿美建设要解决的是怎么“美”,就是要弄干净、摆整齐、建文明、活经济,绿美建设要用好“四子”。
定好原汁原味的“调子”。美丽可以千篇一律,气质却是独一无二。绿美乡村建设最重要的是选好“主题”,定好“调子”,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防止走弯路。要坚持“一乡一策”“一村一韵”,认真挖掘村庄特点和人文底蕴,将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乡村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等纳入乡村规划。因地制宜还原“农耕人家、田园风光、水乡风韵”等绿美乡村生态底色,杜绝“大拆大建”,拒绝“千篇一律”,禁止人为造景,园林式种花种树。不砍树、不占田,用种树增绿、拆墙还绿、拆乱透绿、栽花映绿等方式来绿美村庄。将村庄空地、山林、竹林等依势建成生态游园。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清除各种乱象,让广大乡村美丽蝶变。
选好就地取材的“料子”。绿美建设要学会“化腐朽为神奇”,因地制宜收集旧物件、农耕用具、石板土瓦、废弃坛罐等材料,发动村里“能工巧匠”砌花台、垒院墙、编篱笆、铺石磨路、绘文化墙、装点广场、点缀小院。选择“接地气”的本土乔灌木藤、四季花果和县树县花,装扮乡村绿道、花带,建盖创意花园、果园、菜园,既赏心悦目、生长稳定、节省成本,又能与自然环境巧妙融为一体。
留住文明乡愁的“里子”。只有“里外”兼修,美丽乡村才能不断有“颜”有“味”。这个“里子”是村民的淳朴、民风的沉淀、文化的传承。要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护传统乡土文化根脉,更要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充分挖掘村庄民俗文化、乡土元素、风土人情,并融入到景观设计布局中。要凸显农耕和田园文化底蕴,按照以山为景、以水为魂、记住乡愁的思路,植入石磙、磨盘、磨秋、水车、拱桥、织布机等农耕文化元素,绘就一村一景特色文化墙,围绕村内古榕树、老人亭、风雨桥等兴建景观公园,延续传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赓续乡土味,留住文化根。把村民认不认可作为评价“美不美”的标准,激发村民自发出资出劳搞建设。建立乡、村、村民共谋、共建、共管机制,将绿美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深入开展“叠被子、收衣物”行动,加大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筑牢产业发展的“底子”。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通过“绿美+庭院经济”、“绿美+林下经济”“绿美+乡村旅游”的产业培育模式推动群众增收。文山州委提出发展蒜头果、油茶、八角“三棵树”产业,各乡镇可因地制宜在景区、路边、村内空地种植“三棵树”,作为村集体经济进行管护收益。要见缝插绿,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甘蔗、蜜桃、香椿等特色经济林果,建好小菜园。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八宝米、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促进增收。要在绿美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发展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广南县珠街镇长冲村庭院经济内种植的长冲梨年可创收1500万余元;坝美镇下里蒙村种植茶叶、柑桔、杉树等经济林果10800亩,户均收入10万元。
绿美乡村建设,关键在“调子”,靓丽在“料子”,灵魂在“里子”,动力在“底子”。把绿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战略建设重要抓手,久久为功、一抓到底,以产业发展持续推动绿美建设,让广大乡村化身“绿富美”,提升村民幸福感。(广南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农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