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头条
要闻
时事
时评
政务
部门
美美文山
视听
社会
科教
文旅
医卫
民族
财经
专题
直播
文明网
长安网
文山市
砚山县
西畴县
麻栗坡县
马关县
丘北县
广南县
富宁县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
邮箱/手机号
密码
验证码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账号?
立即注册
其它登录方式
QQ登录
新浪登录
微信登录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切换账号
您所在位置:
专题
其他专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新闻页面
【推进作风革命 加强效能建设】如何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实现乡村振兴?云南两地给出答案
发布时间:
2022-05-23 19:46:55
来源:
云南发布
仙人洞村的“蝶变密码”
山在水里,水在山中,山水相绕。走进普者黑景区,如在画中游。
彝族汉子李金忠的民宿就在这幅美丽画卷中最显眼的位置——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仙人洞村。
依山傍水的丘北县普者黑仙人洞村 资料图
从渔民到精品民宿主人,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脱贫致富,李金忠“逆袭”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仙人洞村10年间的美丽蝶变。
密码一:敢啃“硬骨头”
湖水环绕,红瓦黄墙,鲜花绿植点缀庭院。李金忠的民宿“日扎白扎”是彝语,有着“山好水好”的美好寓意。
2015年,李金忠做了一件“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村干部帮他申请到低息贷款65万元,推倒了多年的老房,按照村里统一规划,建成了既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又考虑现代生活需要的彝族撒尼民居。
“起初,为了这笔贷款,觉都睡不好。没想到,2年不到就还清了。”李金忠说,2017年新房建好后,除两间房自住外,在村干部牵线搭桥下,其他房间出租给了专业经营民宿的老板。
从民居改造中收获旅游红利的,不止李金忠一家。目前,全村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特色民居客栈188户、客房3300余间,年收入4400余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5万余元。
仙人洞的蝶变,民居改造是关键一招。
1993年,长期依靠打鱼种地的仙人洞村迎来转机,品尝到了发展旅游的甜头。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仙人洞村发展旅游的初期,村庄无序建设、乱占乱建现象十分突出。“与普者黑美丽的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反差,遗失了乡愁、留不住游客,口碑一度很差。”村党支部书记范成元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党支部多次召开支委会、党员会、群众会,下定决心按照“统一规划、体现特色、一户一方案、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拆除重建,还原彝族撒尼民居,实施旅游转型升级。
“无序发展注定要失败,我们得及时‘刹车’。要推倒的不仅是乱建的民房,还有我们落后的发展观念。”范成元说。
密码二:不让一人掉队
范成元至今清楚地记得,多位村民在同意改建民居后又多次反悔。“为了房子高度、房前屋后距离等各种诉求,一段时间里,不少乡亲反复找村干部‘理论’。”范成元说。
面对部分群众的犹豫和质疑,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员干部现身讲+带着图纸现场推+引导群众看中干”的方式,划片包干,组织党员挨家挨户讲解政策做工作,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与此同时,由村里出资10余万元,组织党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等到北京、大理、丽江等地考察学习民宿建设和乡村旅游,让村民走出去、开眼界,向省内外做得好的地方取经,让村民的脑袋先“富起来”。
“我当时不顾老父亲的反对,推倒了自家的3层小楼实施重建。”范成元回忆道。范成元同时动员亲戚朋友先动先建,并引导有观望思想的群众听取设计理念和改造愿景,边看边学边动员边推进,逐步扭转了群众不想干、不敢干的局面。
一花引来百花香。全村党员和村组干部纷纷响应,开展拆除重建或实施“穿衣戴帽”改造。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争取到财政资金1470余万元,申请银行贷款7000余万元,发动群众自筹4000余万元投入民居改造、村内道路、文化广场、水环境治理等设施建设。
观念一变天地宽。改造中,村民们自觉退房让路、退房让绿,容积率和绿化率大幅度改善。特色民宿与青山绿水相掩映,焕然一新的仙人洞村开展的精品民宿旅游成为普者黑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8年民居改造完成后,全村的旅游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村民的收入持续增加。
针对发展后劲不足的农户,村党支部牵头制定一户一帮扶方案,将患有听觉、语言障碍的村民安排到村庄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帮助肢体残疾、没有经营能力的村民招商引资,合作开发旅游服务业,让村民共享村庄的发展成果。
密码三:激活乡村潜能
“高铁直达,旅游资源独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找得到乡愁。”民宿经营者刘胜有着丰富的旅游从业经历,他看重的优势资源,正是仙人洞村的发展内核要素。
随着高铁的开通,民居改造后的仙人洞村乡村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传统民族文化面临传承困难。对此,村党支部有着清醒的认识:为经济利益而过度商业开发,打造昙花一现的“网红打卡点”是不可持续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乡村旅游才能不断焕发生机。
在30名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开展撒尼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抢救,对本村撒尼人古老的毕摩文化和神话传说进行收集整理,编演了《古老的仙人》《洗麻歌》《三胡舞》《火塘情》等50多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节目。
通过融合丘北各民族文化元素,村党支部牵头组织群众筹办彝族花脸节、苗族花山节、壮族祭竜节、僰人跳乐等节庆活动,开展篝火晚会、荷花宴、挖藕和打鱼等特色旅游项目,把撒尼民族文化、荷花文化、辣椒文化、饮食文化等融入乡村旅游中,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2021年,村党支部积极对接新华书店争取资金40余万元,建起了拥有藏书1万余册的“乡愁书院”,免费对村民和游客开放。在提升村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的同时,拓展了旅游空间。
民居改造塑形,文化立村铸魂,在基层党组织的有力引领下,仙人洞村新风扑面。
如今,仙人洞村又有了新打算。“成立村集体文化旅游公司,推出一部手机游仙人洞小程序。”小组长李福忠介绍,以公司化运维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仙人洞乡村旅游升级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漾濞灾后重建跑出加速度
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淬炼党员干部品格。
近一年来,漾濞彝族自治县3000余名党员干部包保16686户受灾农户,以“5+2”“白加黑”“雨加晴”的工作常态,奋战在恢复重建最前沿。
2021年5月21日,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造成16686户民房受损,全县电力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设施、水利工程等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8.7亿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重创。
2021年6月16日,漾濞县启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编制出台《大理州漾濞县“5·2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规划总投资25.94亿元,涉及8大项41个项目。
截至目前,全县41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共到位各级各类恢复重建资金15.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9亿元。2个民房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面完成,39个公建项目正加速推进。
聚焦作风革命 灾区一线党旗红
漾濞县在聚焦作风革命的同时,结合“大理之问”大讨论活动和“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与受灾群众想在一起、谋在一起、干在一起。
“越有难事、急事,党员干部越要和老百姓在一起。”正在走访恢复重建挂钩户的漾濞县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李春梅说。李春梅同时也是苍山西镇美翕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她不顾自己身体上的残疾,先后两次主动申请驻村开展工作。
李春梅是漾濞县广大党员干部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冲锋在第一线,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受灾群众的“幸福指数”。
聚焦效能建设 重建跑出加速度
“民房恢复重建期由一年半缩短为半年,公建项目恢复重建期由三年缩短为一年半。”进入恢复重建阶段,省委、省政府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跑出了恢复重建的加速度。
走进漾濞县金星新村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独栋小楼,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通到各家门口。这里本是一片空地,如今已经成为72户家庭的新家园。
“在金星安置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县镇村干部、施工方、监理方三方人员同心协力,干部加班、工人倒班、机械不歇班。多工种交叉施工、错时施工、昼夜施工、流水作业,树立起了灾后重建的‘金星标杆’。”漾濞县苍山西镇党委委员苏豫滇介绍,该项目是恢复重建规划的18个集中安置点之一,规划投资5332万元,占地面积63亩,是全县户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2021年12月1日开工,2022年1月20日搬迁入住,用51天创造了“漾濞速度”。
在漾濞县第一初级中学整体搬迁项目建设现场,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漾濞县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同时破解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均衡难题,在县城西片区规划建设漾濞县第一初级中学整体搬迁项目。学校占地面积131.23亩,规划总投资23963万元,办学规模为42个班,建成后可容纳2100名学生。
“项目2021年8月1日正式进场施工,通过合理安排工期,全天24小时持续运转,截至4月27日已实现11幢建筑全面封顶。”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李朝猛介绍,目前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和配套工程建设,计划今年7月底完成建设。
聚焦产业发展
辐射带动10万人
既要迅速恢复重建,更要实现乡村振兴。
漾濞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对全县产业发展作出全新规划和布局,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辐射带动10万人。
“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核桃是漾濞群众致富增收的‘盖碗肉’。”漾濞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罗荣峰介绍,2021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核桃产量7.08万吨,综合产值20.35亿元。漾濞县坚持将核桃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以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为契机,科学规划22个创建项目,深入实施核桃产业振兴示范县“八大工程”。投入1.4亿元加大核桃产业园建设,依托沪滇协作资金技术优势,推动线上贤漾电商园与线下漾濞核桃产业园两大共建园区协同发展。
“目前公司已建成一条年处理3万吨青皮核桃生产线、核桃机械设备加工生产线、年处理干果10万吨、年产1.5万吨核桃油生产线,共16个生产车间。”云南东方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超说。该公司是漾濞县近年来引入的一家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公司自落户漾濞以来,在漾濞9个乡镇承建和租赁运营乡村振兴车间,开展核桃收购、加工,逐步形成了以龙头带动,一二三产业闭环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了4000多户核桃种植户增收。
“我们在文旅产业发展中重点打造以石门关和光明村为主的旅游示范带。”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马旭敏介绍,漾濞县于2021年9月启动了石门关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现已成功列入国家5A级景区创建备选名单。此外,以柏木铺博南古道为主的文化旅游和以阿尼么为主的农文旅融合的新型文旅项目正在加速推进。2021年完成文旅项目投资7242万元,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32亿元。
“今年,全县计划种植辣椒8650亩、贡菜4150亩、鱼腥草3500亩、水晶豌豆3000亩,力争实现总产值突破1亿元。”漾濞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明介绍,在发展核桃、文旅两大产业的同时,漾濞县因地制宜发展以贡菜、鱼腥草、辣椒、水晶豌豆为主的“四道菜”特色产业。截至2021年底,漾濞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68元、14216元,同比分别增长9.2%、10.3%。
来源:云南日报
撰文:张文峰 秦蒙琳
编辑:郭婉亭
更多
头条
文山州在昆明与有关企业举行工作座谈
云南:党政“一把手”当好防汛第一责任人
文山州党政领导干部“军事日”活动暨双拥工作座谈会举行
赵国良与云南宇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洪嘉一行座谈
赵国良率队开展“周末亲清约·政企面对面”活动
更多
要闻
红果树村:红色星火映照振兴路
红色岗托绿意浓丨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
复通两周年,文山董干通道出入境总人数突破40万!
一村一景!文山值得!
在文山!我国首个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充放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更多
专题
【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专题】第九届中国—南亚博览会
【专题】“深、联、帮”专项行动
【专题】共建共治 共享幸福
读报纸
看电视
直播
壮语新闻
苗语新闻
瑶山风貌
听广播
媒体· 矩阵
文山日报
新闻综合频道
综合广播
交通广播
新文山
文山发布网
文山发布客户端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文山发布视频号
视听文山视频号
视听文山头条号
视听文山抖音号
视听文山快手号
关闭
文山评议
关闭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关闭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