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新文山 新实践】坚定不移打造“四大工程” 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11 09:50:51
文山州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集听障、视障、培智教育于一体的涵盖学前、义务教育、职业高中三个学段的十五年寄宿制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学校办学规模达307名学生。学校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育人为本,健康第一,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核心理念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立志”价值追求统领下,突出“五育并举”成就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文山州特殊教育学校抢抓机遇、砥砺前行,全体师生苦干实干,团结进取,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获得省、州级“文明学校”“平安校园”,“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文山州教育先进集体”“文山州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60余项荣誉称号。
“德”育为先,点亮心灵之光。学校德育工作坚持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融入办学各环节。学前、小学阶段持之以恒抓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礼仪、学习习惯、锻炼习惯、卫生习惯、勤俭朴素、热爱劳动”六大习惯。初中学生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通过心理健康课、讲座、个别辅导等形式,塑造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职高阶段以生涯规划为抓手,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智”启潜能,开启成长之路。除按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开足开齐课程外,学校还探索开设了很多特色校本课程。如考虑到“写”和“算”是残疾人受益终身的技能,学校在书法和速算课程上下足功夫。把“写方正字、做端正人”作为书法课程的目标,师生已从“人人练书法”逐渐变为“人人爱书法”。把速算设置为学校运动会的唯一脑力运动项目,锻炼学生的快速心算能力。通过提升师生的书法素养和学生的速算能力,促进积极情绪,潜能开发,培养师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体”魄强健,铸就活力未来。打造“体育强校”,不断开发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保障每个孩子都有1-2项喜欢的运动,每天练习2个小时以上,形成梯队建设,力争为文山和云南乃至国家培养一批批残疾人体育后备人才。多年来,学校的体育工作不断突破,在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云南省残运会上累计获得23金14银11铜,在2022年全国残疾人三人制篮球赛中获得全国冠军。
“美”育润心,绽放生命色彩。发挥学校“云南省残疾人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功能,成立文山州残疾人艺术团,积极开展艺术培养、展演和比赛活动,以艺术塑造特殊儿童美好心灵。在国家和省级多项文艺赛事中,学校获得4个国家级一等奖、1个国家级二等奖和6个省级一等奖、9个省级二等奖、4个省级三等奖及多个州级奖等。李玉婷同学被长春大学录取,现为国家残疾人艺术团预备演员,已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巡演。
“劳”动实践,培育自立精神。学校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从一年级开始强化“自洗衣被、自搞卫生、自除杂草”的劳动教育。积极做强中西面点、推拿按摩、民族缝纫等职业课程。探索校校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之路,与州卫生学校和州工商信息管理学校进行职业高中合作办学等,向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人才,99%的毕业生均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
下步,学校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办学理念,紧扣“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两大主题,突出“依法治校、改革兴校、体艺强校”三个目标,着力实施“党建窗口、德育优质、队伍强基、无障智慧”四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实施“党建窗口”工程。强化思想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开展好党章党规党纪和党的理论政策学习,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和广大师生,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创新党建与业务融合机制。制定完善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各项制度规范,加强对重点工作推进和重要决策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强化“一岗双责”意识;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推进廉洁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着力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和党员干部日常监督,进一步强化和优化工会、共青团工作。积极打造学校党建品牌。开展“先锋护翼,爱启星程”党建活动,不断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特校教师在行动”送教上门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党员干部在教育教学、康复、生活指导以及办学改革创新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实施“德育优质”工程。落实课程计划。积极落实盲、聋、培智三类课程标准,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有机整合,促进教师将课程标准内化为教学行为准则,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抓实课堂,减轻负担,注重质量,提升效率。强化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办好学校思政课;加强思政教师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科学化、内涵化、专业化水平;以思政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德育讲座、升旗仪式、经典熏陶、文艺载道、养成教育为主要抓手,提高学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德育星级学校。强化体艺教育。健全“基本素质+特长培养”的模式,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相结合,规范学校的艺体课程建设,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提升学生艺体素养;按年度举办校园体育艺术节,建立运动员阶梯式人才储备体系,着力打造残疾人运动员“冠军”队伍,成立学校残疾人艺术团,搭建体艺展示平台,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途径。强化劳动教育。突出生存、生活、发展需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管理,创新劳动教育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劳动技能教育体系;制定个性化的劳动技能教育课程菜单,加强情景教学与实操练习,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切实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兴趣,以及社会生产适应能力。强化社会实践。加强与文山学院、文山职业技术学院和文山实验小学等友邻单位办学合作,学生每周开展一次双向融合教育,每月开展一次学习、参观、交流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化、课题化管理,不断提升社会实践活动效益。
实施“队伍强基”工程。加强高素质管理队伍建设。制定学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办法,切实提高全体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提高中层干部的学习力、组织力、领导力、执行力,建设一支富有理念、执行到位、服务师生、真抓实干、群众认可,真正能发挥“领头羊”作用的干部队伍和高效、精干、高素质、服务型管理队伍。提升专业教师教学、康复、职业培训“三师”素质。全面提升学科教师课程整合和教育融合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实施“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加强与企业、院校、医疗机构的合作,共建“三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打造高水平“三师”型教师队伍。着力培育教学名师和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健全学校名师工作室制度,多层次建设名师工作室,发挥教学名师在教学团队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和形成更多的教学创新团队,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力和创新力,以及在本领域、本行业的影响力,积极支持鼓励学校教师申报省州级名师工作室。
实施“无障智慧”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为指南,根据三类残疾学生的教学、康复、活动需求,实施普惠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现有三类残疾学生运动场及教室的人本化、智慧化、标准化改造,加强学科实验室、感统教室、音乐治疗室、心理咨询室、评估室、录播室、律动室、家政室、唱游室、情景教室建设等。构建智慧校园。按照“硬件平台为支撑、安全管理为保障、资源建设为基础、应用服务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建设数字化、智慧型教学网络及管理平台,建成全州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数据中心,辐射指导8县(市)的特殊教育规范办学、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入学评估安置、康复训练、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学校治理的深度融合。推进生态校园建设。统筹学校的发展空间,完善公用和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做到使用功能、育人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推进建设节约型、生态型校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校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安保设备、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升智能预警、危机公关和应急处理能力;强化校园公共卫生管理,重视校园食品安全、疫情防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等工作,重视学生安全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预警机制和工作体系,持续打造省级平安校园。
特殊教育发展状况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山州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全州特殊教育发展的龙头,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把学校建成“学生热爱、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全省一流特教强校,为文山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担当和贡献。
(作者为文山州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正林)
(编辑:刘虹 排版:冯明兰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