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这十年”·“绿色三张牌”示范区建设专场发布会实录 | 文山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发布词
发布时间:2022-08-26 16:27:30
从三七产业链 看三七这十年
——“文山这十年”新闻发布稿
文山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李保能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州三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党组,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各级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以及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发布会安排,由我向大家介绍十年来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情况。
文山三七是中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能治一切血症”,是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药物,被誉为中药中的阿司匹林,享有“金不换”“参中之王”“南国神草”等美誉,是维护人类健康不可多得的天然中药材,是文山州乃至云南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生物资源。
文山是三七的故乡,是三七的原产地、主产地和道地产区,是世界公认的三七道地药材产区,被国家批准实施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中国三七之乡”。
历届州委、州政府都高度重视三七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等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山州按照做大做强三七产业总体要求,立足于打造三七基地、加工、市场、科研四大产业平台,从构建完善的三七全产业链体系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高位推进三七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初步构建了集三七标准化基地、产地市场、精深加工、科技研发、行业管理为一体,较为完善和配套的三七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体系,三七产业发展规模和格局均得到了极大提升。2021年,全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60亿元,是2011年的123亿元的2.1倍。三七产业成为我国近几年来为数不多且能够完全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人工种植、最具产业化开发条件、规模最大的中药材品种,在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成为文山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特色产业。
一、行业治理和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为了适应三七产业发展需要,相继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州三七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三七专班领导小组、三七全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各县市也成立了对应的产业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产业组织领导,提升了产业管理层级,健全了行业治理体系,高位推进了三七产业发展。
二是相继编制实施了十二五、十三五、打造世界“三七之都”(十四五)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快推进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等政策文件,高位谋划和引导产业发展,为做大做强、做优做特三七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三是设立了三七产业发展资金,州级财政从2019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支持三七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种植技术和基地平台不断做强
一是通过三七种植标准化的引导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三七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文山三七基地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水平,三七原料内在品质,以及三七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已走在了全国中药材种植发展的前列,文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七原料供应基地,有力地推进了三七标准化种植进程,提升了三七标准化种植水平,确保了文山三七品质、资源和技术优势。
二是通过多年持续攻关探索、积累、总结和创新,初步形成了多套三七种植土地连作技术系统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市场化推广,在三七种植连作技术上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是通过鼓励、引导和扶持基地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形成了一批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并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基地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全州共有三七基地企业和合作社近70户,为规范三七种植、提升三七种植行业组织化程度和基地标准化发展水平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我州三七种植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进程,确保了文山作为优质三七原料供应基地的地位。2021年,三七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48亿元,是2011年43亿元的3.4倍。
三、企业发展和产地加工不断壮大
一是依托文山三七优势资源,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并申报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推进三七精深加工,支撑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三七园区入园三七生物制药企业41户(2011年为13户),投产企业26家,高新企业3户,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群体和规模,提升了产业精深加工能力,使园区成为集三七生产、交易、质量检测认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平台。
二是依托七花、天士力、苗乡等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系列规模化、标准化的三七初加工生产线,全州三七标准化初加工年消耗三七原料能力近3万吨,切实改变了三七原始落后的初加工生产方式,为保障三七品质安全和打造文山三七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积极培育壮大加工企业,先后形成了七花、七丹、苗乡、特安呐、三七科技、天士力、金七、人羞花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企业群体得到了壮大,规模和实力得到了提升。目前,全州纳统三七加工企业26户,其中:升规纳限企业21家,规上企业13户,年总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2户、超1亿元骨干企业5户,生产三七产品品种50余个,产品批文233个(药品64个、中药饮片17 、保健食品20个、日化产品54个、特色食品78个)。2021年,全州三七加工业实现产值30亿元,销售收入19.43亿元,分别比2011年的17.57亿元和13.59亿元分别增长了70.75%和42.97%。
三、产地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一是先后建设了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干三七、鲜三七交易市场等,文山三七市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三七原料交易集散中心,90%以上的三七原料均通过三七市场上市交易,并流向全国20多个大中药材市场,成为全国三七市场行情的风向标。同时,授权注册天猫、京东文山三七官方旗舰店,积极引导发展三七电子商务新业态。
二是“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遍布全球五大洲9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马德里联盟国家完成86个,非马德里国家和地区13个;“文山三七”相继获得云南省和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清单,正式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第二批),为推进文山三七商标和品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全力推行文山三七“三标”联用,印发了《“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授权“三标”联用企业21户,“二标”联用企业15家,“一标”使用企业31家。
四是建成了文山三七数字本草检测中心、文山三七质量检测中心、文山州质量检测中心、文山州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四家三七质量检测机构,构建了完善的三七质量检测体系。2021年,三七市场流通经营企业、工商户669户,是2011年270户的2.48倍。
2011年,文山三七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标志着文山三七交易已由几百年来的传统交易上升为电子交易,开创了全省州市农产品电子交易的先河,截至今天,据不完全统计,电商平台注册销售文山三七的网店已达3800余家。2021年三七流通服务业交易额91.4亿元,是2011年的25.3亿元3.6倍。
四、科技创新力不断提升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了文山三七科技示范园,成为集科研攻关、培训和成果转化、技术和标准输出以及展示和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科技示范工程,为三七种植技术、新品种选育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提供了硬件支撑和平台支持。
二是积极开展科研对外合作和交流,与省内外专家院士合作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三七科技攻关,截至目前,相继成立了陈士林、赵大庆、李唯奇等院士或专家工作站共14个,借助院士、专家等力量全力推进三七科技攻关。《中药材大品种三七的综合开发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攻关项目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药大品种三七栽培及产地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获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三七总皂苷GRAS(公认安全使用物质)获得美国FDA认证,有力助推了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探索、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相继建成了文山三七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三七产业大数据库、文山三七数字馆,依托云白药七花、苗乡三七、七丹药业分别建立了三七产业数字孪生平台、三七地智慧平台、三七通等数字化平台,其中:七花和苗乡2家企业数字化平台获得了2021年云南省“10大数字农业优秀应用平台”认定,三七产业数字化发展雏形基本形成。
五、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对《文山三七发展条例》进行了修订,并获得云南省委批复同意,经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公布,自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是三七开发领域获得了突破,历时近十年,相继完成了三七花、茎叶、须根特色食品申报,省卫生健康委分别于2017年、2020年将三七花、茎叶、须根纳入云南地方特色食品开发管理,为三七特色食品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拓宽了三七开发领域和空间;三七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完善和汇编资料上报国家卫生健康委。目前,全州三七特色食品开发企业22家,开发产品78个。
三是进一步健全了三七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相继制定和实施了56项质量和技术标准,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26项、省级地方标准21项、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3项、州级地方标准2项;《中医药三七药材等13项标准》获2020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初步构建了完善的标准体系,为引领和推进三七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对三七产业这十年来所取得成绩的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