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沿着边境看中国丨麻栗坡石家湾村:边境线上的“天空之村”

发布时间:2024-09-26 11:24:43  

9月26日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联合

8个沿边州(市)级学习平台、云南网推出的

“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系列策划

报道了麻栗坡县茨竹坝村委会石家湾村民小组

一起来看详细内容


青山之上,云海起伏,民宿小筑镶嵌其中;国门之畔,竹林绿野,边寨村舍错落有致分布眼前……走进地处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茨竹坝村委会石家湾村民小组,独属于边境的绮丽风光和当地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图景呈现在眼前。

从麻栗坡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至山顶,就来到了石家湾村。村子坐落于海拔1538米的山上,村落三面“悬”在半空中。因老山地区得天独厚的峡谷风貌和较大的昼夜温差,这里频频产生烟波浩渺的云海奇观,时而如波涛涌动起伏,时而如身披白纱的仙女在秀峰谷间翩翩起舞。云雾与石家湾村的山峦、树林、房屋相互映照,绘就出一幅边疆水彩画。尤其在雨后,石家湾村宁静而祥和,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一般,是当之无愧的“天空之村”。独特的景色让石家湾村闻名遐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云海。

“石家湾村虽然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落后,好像被藏在了云端之中,产业发展滞后,群众生活困难。”回想石家湾曾经的“默默无闻”,茨竹坝村党总支书记张全红感慨道。过去,石家湾村人居环境差,产业发展落后,人都往外走。2022年以前,人均收入不足1.6万元。

云海,既是忘不了的“乡愁”,也是潜力无限的“资源”宝库。2022年以来,随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麻栗坡县结合地域特点,把石家湾村小组定位为“乡村旅游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聚焦村里丰富的生态资源,积极争取、统筹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外交部援建资金、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等2300万元,围绕绿水青山、休闲康养主题,以第三产业乡村旅游为主、第一产业农业种养为辅的发展模式,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布局打造“苍茫云海、缤纷花海、静谧竹海、连绵草海”等景观景点,石家湾村迎来了“蜕变”。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村民不走了,还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回乡创业。

“我们这里的云海很壮观,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喜欢来游玩拍照。”石德柱是第一批利用村子美景赚钱的村民,他告诉记者,云海没火起来前,周末就经常会有游客来这里烧烤、露营,一番思考后,他拿出积蓄在山上盖了几间简易房,为游客提供烤桌和炭火,偶尔也做些农家菜,收入远超外出打工。

2021年,乌鲁木齐人张述荣经朋友推荐,在村里投资建起了第一家民宿“竹镜云屋”,并通过媒体积极进行宣传,变幻万千、波涛翻涌的云海被更多人看到、向往,渐渐地,石家湾村成了更多人的诗和远方。

除了奇幻云海,石家湾村还拥有生态竹林、高山草场,本地出产的洋瓜、山药、高山小黄牛、乡村腊肉等高原农特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在前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石家湾的发展从云海观景中衍生出“民宿”开发和“庭院经济”。全村42户人家从2022年1户民宿增加到现在的14户,享有观景“第一视角”。同时,实行镇、村党员干部“1+N”挂村包户,带动村民融入乡村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引进万寿菊、油菜花、佛手瓜、肉牛养殖等特色农业,推动农旅、文旅融合,不断延伸“美丽产业链”。2023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石家湾村进入发展“快车道”。

“沿途而来,我们被成片的油菜花、万寿菊吸引,在早晨观赏云海、夜晚星空下露营中体会到一种‘自然的浪漫’。”随着游客的慕名“打卡”,石家湾逐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云端上的石家湾村开启了云上发展新路子,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发展的曙光。

哐、哐、哐……村民石维丙正在院子一侧的空地上忙碌,他准备再搭建两个房间和一个餐厅。“我家目前仅有两个客房,经常都是订满的,加上很多客人喜欢吃我老婆做的菜,所以我们决定扩建,服务更多的客人。”对将来的生活,石维丙充满了期待。

(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云南网)

(编辑:谢思思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