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州政协:履职为民落好“五子棋” 乡村振兴续写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03-10 16:26:26  

履职为民落好“五子棋” 乡村振兴续写新篇章

——州政协2022年帮扶里达镇侧记

初春的漫天繁星,映衬着黛青山坳里的星点路灯,令璀璨微光下的龙峨村小组显得熠熠动人;朦胧闪烁的夜色下,三三两两或扎堆、或行进的村民在嬉笑胡侃:“脚伤好了?还敢晚上出来逛。”“亮堂堂的,怕什么嘛,喝酒都不怕跌坎坎咯!”……这就是富宁县里达镇那坡村委会龙峨村小组群众如今的“夜生活”。

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天黑就窝家、夜行靠摸瞎”,群众夜间回家还得穿雨靴、戴头灯、打手电,滑倒摔伤的不在少数。后来得益于州政协民生提案,投入了15万元为那坡村委会14个村小组全面实施“照明工程”,明亮的太阳能路灯方便了群众夜间出行,保障了一方平安,更温暖了群众的心。

2022年,州政协帮助改变的不仅仅是群众的“夜生活”,更坚守着挂钩帮扶单位的强烈责任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以达孟、那坡、小里达三个村委会为“基点”,造福全镇人民,辐射推动整个里达镇悄然改变。

扶助“造血”厚“底子”

产业升级谋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受制于气候资源条件,也是里达镇经济发展的“老大难”,为此州政协发挥优势着力帮助破难题。

完善设施,建“路子”

达孟村委会中寨、良子两个村小组历来盛产八角,但是雨阻晴通的道路制约了八角销售,尤其是2022年八角售价大涨更是让群众对道路硬化的期盼越来越高。州政协及时回应群众呼声,通过驻村工作队深入村寨倾听民意,协调投入80吨水泥帮助硬化了中寨、良子小组至里拱主路约0.4公里的道路,让村民告别了肩挑背扛搞运输的历史。“现在清晨摘果子、中午数票子,这日子可不要好太多!”中寨小组邓明忠这样笑道。为进一步发展里达镇传统种植产业,州政协还指导“搭车”富宁县30户以上大规模进村道路和PPP项目,推进全镇42公里产业道路建设,有效增强产业发展实力。

推广技术,开“方子”

八角、甘蔗在里达的达孟、那坡、小里达等村委会都有多年种植历史,分别种有25250亩、5930亩,但要实现增收,关键在于抓管护、防病害、提产量。为此,州政协协调邀请专家开展八角种植现地指导2次、甘蔗种植技术培训60余场次,“线上+线下”培养“带头人”37名,引导群众种植嫁接矮化高产八角苗种、高产甘蔗新品种,有效激活了群众增收信心。“今年得益于学了技术,追肥足、管护好,我家八角随便都卖了25万元,太高兴了!”那坡村委会新寨村小组的邓发光在收到售款时高兴地发出肺腑之言。今年来,里达镇新增改造八角1987亩,翻扩种甘蔗296亩,套种西瓜、香瓜、黄豆等经济作物产量达10余吨,群众年户均增收4万元,为里达的传统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强化结构,鼓“袋子”

州政协着眼将产业发展与市场挂钩,帮助里达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发展相关产业。一方面,鼓励部分掌握技术和良种的群众结合今年八角行情,投入良种育苗售苗、八角叶蒸油销售行业,实现群众多渠道增收;另一方面,指导甘蔗种植户自销或售卖蔗叶、蔗稍制成的青储饲料,带动周边牛、羊牲畜养殖业发展,打响里达牛肉品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价值。2022年里达累计新建育苗基地6个,销售苗木360余万株、销售八角油1200市斤左右,带动养殖户120余户、出栏牛羊1200余头,共增收732万余元,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此外,州政协还尝试在达孟等村委会推动中药材、辣椒、黑老虎种植等产业的发展,引导群众自主参与、紧跟市场导向。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产业帮扶措施,人人动力十足、家家齐头并进争致富的场景在里达上演,产业有了一年新起色,群众迎来了“腰包鼓鼓”的新一年。

打造“绿美”长“面子”  改造人居换新颜

“绿美村庄”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经济、凝聚民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有力抓手。为此,州政协通过深入一线考察调研后,在里达打造了以田沙、黄腊湾、新寨、田坝村小组为代表的一批绿美经验探索试验点。

党建引领

唱响规划建设“出征曲”

州政协主动做好机关党建带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调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协调各级党组织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弄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一是协调“走出去”,协调组织干部群众代表到丘北县、西畴县、富宁县的部分乡镇示范点现地学习交流经验,逐级逐户做好思想发动,实现党员干部带着干、群众居民跟着干、全体人员齐心干。2022年共召开绿美建设群众动员会250余次,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达5000余人次。二是协调“引进来”,围绕“一村一策、一村一景”,驻村工作队主动跑现场、询意见、疏思想、理症结,动员村民“集体说”、党员干部“主动听”、党群联动“想办法”,集思广益理清规划家乡思路,逐项解决村民不配合、垃圾清运等“堵点”,推动田沙、黄腊湾、新寨、田坝村4村,分别按照民族团结、基层治理、民族文化、民俗生态的主题推进建设,带动全镇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提升。

建章立制

唱响环境治理“进行曲”

以往在里达下村工作,“鸡鸭漫天飞、满院杂物堆、粪污流四海、黑墙伴锅炊”,是印象中的常态。为扭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击——干净——反弹”的怪圈,州政协重点指导各村开出了“四制”治理良方。一是推行“公约制”,强调“依约自治”、以“约”束人,明确将“家禽圈养”“爱护公物”“维护卫生”等纳入村规民约,采取积分处罚、罚金归公,并坚持“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让村组秩序成为“大家的事”,指导制定村规民约43份、开展卫生环境评比12轮次。二是用好“红黑榜”制,组建各村巡察队督促群众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区管理、家庭卫生,并引导各村组微信群、村内“红黑榜”拍照公示,让贡献突出者“获利”、阳奉阴违者“献丑”,赏罚分明。三是实行“打卡制”,发动各村组织群众定时、定点、定人参与集体劳动,强化“主人翁”意识,共同推动村庄建设,让背离集体者“受罚”。四是建立“黑名单”制,对不重视集体利益、不尊重集体意愿、缺乏诚信的农户,通过取证公示并采取村组不协助办事、群众不帮助照顾的方式,让自行其是者“后悔”,推进文明村风。仅2022年内,各村组就张贴“红黑榜”276次、开列“黑名单”2户,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那坡村委会新寨村小组长李发辉笑着这样说道:“以前我们这,庭院里是鸡鸭粪、房屋边是猪牛粪;现在啊,‘飞鸡’‘走鸭’,全村你都逮不到一只!”

因地制宜

唱响倾情帮扶“协奏曲”

绿美绿美,各家各户弄整洁是起点、美起来是终点,但是要改变村民长久以来的不良生活习惯是何其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全面脱贫的群众来说,公共区域建设经费就是一项大难题。为此,州政协多方筹措30万元推动达孟村委会黄腊湾绿美建设、15万元推进那坡村委会照明工作建设;而州政协驻村工作队也努力与镇挂村工作队、村中先进党员干部形成工作合力,耐心深入群众讲形势、做示范、带头干,发动各村按照“依村、就势、植绿、栽花、布景”的理念开展“绿美”,鼓励村组群众中的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以“小景观”代替“大改造”,全面融入农耕、民族、民俗、县树等文化特色,最大程度保留原有乡村风貌;此外,注重加强群众的教育引导、奖惩规范,群众顶烈阳、冒风雨抓紧快干的场面成为常态,真正从“喊不动”到“拉不住”,各家户内环境改善初见效果,“记忆中的故乡”正在大家心中一点点复苏。

如今,黄腊湾村有以“篱笆经济”打造的“小菜园”“小花园”,农耕文化与宜居环境相得益彰;新寨村民利用易拉罐、旧砖旧瓦、木条石块等废旧物品搭建挡土花台,利用竹木制作了自动收集雨水、冲洗沟渠的设施,改善人居与低碳环保有机融合;田坝村民利用村中丰草巨树景观和瑶族民俗打造生态休闲活动场所,整合闲置资源种植八角树实现增收,绿美建设与实用主义深度结合,里达各村在州政协的帮助指导下掀起绿美建设热潮。

挖掘“文化”守“根子”

民俗延续承乡愁

两米多高的“峨莱”上,达孟村委会良子小组12岁的邓兴艺在锣鼓声中仰身翻下,紧扣十指稳稳落在台下的棉被中,他的瑶族成人礼也在亲友的祝贺声中圆满完成。良子小组76岁的邓习昆欣慰地说:“现在,我们很多民族传统被一点点捡回来,我们瑶族的‘根’也终于能让年轻娃娃们传下去了。”

近些年,为了增收致富、改善生活条件,群众都忙着“挣钱”“盖房”,很多民族传统习俗都被闲置或者遗忘。民族村寨变成了“火柴盒”,群众穿着类似的时装如同火柴棍,造成民族服饰不再、民俗氛围不再、传统民居不再,如今的村民如不开口用民族语言交流,甚至让人难以想到这是少数民族村寨。针对这一情况,州政协在里达发起了“民俗文化唤醒”行动,立足各村民族和乡土文化优势,围绕建设和开发双向促进,借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绿美乡村建设,重点推动乡风文明、家风教育、村内文化建设,注重发掘培养传承人,焕发出当地壮、瑶、苗、彝族的山歌、织锦、蓝染、刺绣、节日、特色民居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力,复苏民族村寨的记忆与温度。2022年,州政协支持各村绘制民族文化墙1500平方米、回收利用老物件100余件、组织民族技艺传承培训5期、培养传承人4名,支持民族活动5次、维修特色民居3个,真正留住民族精神之魂、守住文化印记之根,让恋念的“乡愁”留得下、传得开。

暖心“育苗”护“芽子”

呵护未来助教育

孩子代表着农村发展的未来,高质量培训下一代才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蓄力。为此,州政协始终坚持“用心教育孩子,用爱浇灌未来”,持续关注里达的义务教育事业。

建澡堂、心连心

秋冬季的里达,冷雨霏霏、寒风瑟瑟;往常的这个季节,对于里达辖区内的7所寄宿制小学900余名住校师生来说,缺乏洗漱热水最为痛苦。由于全镇海拔普遍偏高、气候湿冷,即使是寒冬腊月,住校师生也只能使用刺骨如针扎的冷水清洗,有时甚至还需要化冰;特别是住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常被冻伤。回忆以往,茅草坪小学校长许有为颇为心疼的说:“看着娃娃们的手脚常常被冻得通红、发紫,甚至还生了冻疮,真是非常心疼;尤其是某些体质稍弱的,一到秋冬季就反复感冒,影响学习,让人难过却没有办法。”然而,2022年还没入秋,这一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州政协主要领导带队多次深入各村学校实地调研,提出在全州推广建设“希望澡堂”的建议,协调统筹资金45万元完成了里达7所小学校“希望澡堂”的建设,新建改建澡堂168.54平方米,修整楼顶防水128平方米,增设洗澡喷头73套、脚垫地胶65平方米,目前所有澡堂全部投入使用。这个冬天,师生们都能喜笑颜开地走进热气腾腾的澡堂,冷冰冰洗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传薪火、手拉手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倾力付出,州政协更重视学生“内动力”塑造,持续开展“手拉手、传薪火”关爱活动。一方面,长期组织机关干部职工结合挂联帮扶作,与达孟村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及其家庭持续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通过探访交流、生活照顾、捐资助学等,当好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的“爱心妈妈”“代理家长”,重点帮助34名学生解决好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到了“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有效稳固外出务工人员的“大后方”,让他们“轻装上阵”、放开手脚加油干。“我家娃娃身体不好,帮扶人一直都挂心上,经常给娃娃主动买衣物、买药、买营养品,鼓励她好好读书,现在娃娃在班上成绩好、在家听话,我也能安心外出打零工维持家庭,太感谢他了。”达孟村委会良子小组邓炳连感慨道。另一方面,州政协每年都坚持组织党员干部代表到达孟村小学开展“传薪火”慰问活动,重点开展“为师生送上一堂红色党课,为每名学生送一本红色书籍,为学校送上文体教具和学习用品”的“三送”活动,2022年就赠送了价值6000元的用品,既为师生送上温暖,又有效传承富宁的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为他们插上梦的风帆,迎风起航。

强化“治理”筑“堡子”

推动基层强自治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受制于气候资源条件,也是里达镇经济发展的“老大难”,为此州政协发挥优势着力帮助破难题。

基层协商促治理

“我建议在村中组织一支河道管护小队”“我认为应安排沿河农田户主动维护好河堤,他们用得最多、看得最紧”“我觉得现在的河道需请党委政府关心支持,进行维修平整”……这是中坝村委会中坝村小组“开展河道综合治理 维护水域生态环境”协商议事会的现场,群众围绕河道综合治理提出了各种意见。里达镇中坝村自建村以来,村民一直依靠村内河流种稻养禽;但近年来受洪涝等影响,河道内泥土和砂石严重淤积,未得到及时清理,每年雨季一到更加剧农田损毁、作物减产,群众损失严重,争议最大的就在管护上。为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州政协的工作引导、县政协的具体指导下,2022年10月20余名各方代表参加,“协商在基层”如火如荼展开,河道综合治理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这一年,通过在里达镇推进“协商在基层”有效解决了民生问题5个,真正实现了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困,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纠纷调解抓治理

越是基层,越是群众矛盾纠纷调处的“主阵地”。为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州政协重点在达孟村打造州级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性示范点达孟综治中心,2022年在前期投入基础上追加5万元完成了建设,并据此结合网格化管理,全面推广“分管领导+综治办+村综治中心”的综合调处机制。达孟综治中心投入使用10个月以来,已调处28起婚姻、土地、邻里等类型的矛盾纠纷,排查30余轮次疫情防控信息,为民办事120余件,维护辖区稳定、互助联防作用明显。此外,州政协各级领导多次深入里达各村组实地调研,指导里达镇探索形成了“摸、引、警、解、访”的矛盾纠纷调处“五字”工作法,有效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仅2022年化解矛盾纠纷142件,其中解决10年以上纠纷6件,确保了全镇6年未发生恶性刑事案件,群众依法办事、自理自治意识逐渐形成。

深情不减来时路,2022年州政协始终坚守帮扶里达村镇建设一线,用真情和实干展现出“履职为民”的政协情怀和“脱贫不脱帮扶”的责任担当,不遗余力地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与里达人民共同书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马艳)

(编辑:刘梅 排版:张振飞 二审: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