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中国残疾人》杂志聚焦文山州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融合教育之路

发布时间:2023-07-13 15:22:33  

7月13日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刊发《云南文山州: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融合教育之路》

关注广南县珠琳镇上寨小学创办了全镇唯一一个特教班

还有轻度残疾孩子分别在不同班级随班就读

探索山区普特融合教育

详情如下↓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珠琳镇上寨小学在2022年3月创办了全镇唯一一个特教班,35名重度残疾孩子在特教班学习生活,还有12名轻度残疾孩子分别在不同班级随班就读。(图片由上寨小学提供)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这里距离省会城市昆明300多公里,是多民族聚集、文化交错相融之地。距离州政府111.8公里的珠琳镇,由于地处山区,无论是交通还是经济,都相对落后。“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务农,我们这里盛产玉米、辣椒、烤烟,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电话采访中,珠琳镇上寨小学(以下简称“上寨小学”)校长邵雨榄如是说,“2022年3月,我们小学创办了特教班,这是珠琳镇第一个特教班,为我们镇探索山区普特融合教育提供了可能。”

35人的特教班 35个家庭的希望

珠琳镇辖176个自然村,不少村庄都建在半山区,老百姓都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我们镇现在有75名残疾儿童,去年3月之前,他们就近分散在各个村办小学里。”作为珠琳镇中心学校的完小(分校)之一,上寨小学教学软硬件实力都相对较高,勇敢地挑起创办全镇首个特教班的重任,邵雨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多亏了教育局、残联和总校的支持与鼓励,我才有了信心。”

真正做起来,邵雨榄体会到了特殊教育工作的艰辛和不易。特教班35名学生,基本都是重度残疾,光吃喝拉撒睡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起来“老师都累得直掉眼泪”。“我们专门聘用了两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23岁,一个25岁,都是小姑娘,她们经常忙得睡觉都不踏实。”

家住珠琳镇羊街村委会脚子龙村的9岁智力残疾女孩杨大青,一年前刚到上寨小学的时候,无论老师怎么和她说话,她都一言不发。“这孩子的妈妈也是智力残疾人,她爸爸一个人一边务农一边照顾她们母女几个人,非常不容易。”刚刚入职一年的农光珍毕业于云南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自己看起来还像个孩子的她怀揣着“希望可以大干一番的决心”毅然选择了上寨小学,这个远离城市的山村小学。

然而,现实远比她想象的残酷得多。刚接特教班不久,杨大青一连好几周,每周必拉两次裤子的事实,给了这个20出头的姑娘当头一棒。“没上学之前,没有人教大青如何照顾自己,我们老师就手把手地教她怎样如厕,如何清理污物。”农光珍笑着说,“刚开始,说心里不抵触是不可能的。但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一条条臭裤子、臭袜子洗下来,和孩子们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深了。”

如今,大青的变化令所有人惊喜。她不仅学会了照顾自己,还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聊天。在特教班,每个孩子都有着和大青类似的不幸遭遇。“在校期间,我们尽可能为他们创造一些和健全学生融合的机会。”邵雨榄给记者发来学校的照片,她说,“特教班我们尝试部分融合,比如吃饭和运动。特教班的孩子和健全孩子都是在一起的,他们一起打饭、吃饭,一起参加大课间运动。自然而然地,不少特教班的孩子交到了普通班的好朋友,无论精神面貌还是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2人随班就读 让融合更进一步

在上寨小学,除了特教班外,还有12名分散在不同班级随班就读的残疾孩子,视力残疾的罗朝俊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前,7岁的罗朝俊被分配在一年级2班随班就读。“罗朝俊自尊心特别强,一年前刚到融合班的时候,由于基础较弱,不仅不爱说话,而且刻意和同学保持距离,总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洗漱。”班主任赵松玲说,“于是,一方面课上我经常鼓励他积极发言,课后和他聊天谈心。另一方面,我让班里一个性格外向、成绩优异的同学和他组成互助小组,两个人课后无论是写作业,还是吃饭起居基本都在一起。”慢慢地,罗朝俊不仅爱说爱笑了,课上也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不久前的期中考试中,罗朝俊的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对于随班就读的孩子,我们倡导全融合的方式,也就是学习和生活都与健全学生完全在一起。”邵雨榄说,“事实证明,效果非常明显。因为随班就读的孩子残疾程度都比较轻,所以他们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强。当我们为他们提供了融合的学习生活环境后,更多的就是鼓励和支持,只要建立了自信,其他都不是问题。”

教师素质是影响融合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效果,上寨小学通过“互助教学+内部培训”的方式提高普教老师的教学水平。一方面,普教老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当涉及到有关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问题时,会第一时间邀请两位特教老师参与研讨,分析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邀请特教老师走进课堂,通过旁听的方式近距离观察残疾学生,分析其特点,并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另外一方面,学校邀请两位特教老师定期为普教老师开展特殊教育相关培训,从心理、康复、日常教学各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讲座。学校还鼓励全体教师通过互联网学习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努力往“双师型”教学人才方向培养和磨炼队伍。

“我特别庆幸招聘了两位认真负责的特教老师,她们就像冬日里的两团火苗,把特殊教育的星火带到了我们学校。”邵雨榄说,“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开展,两名特教老师显然不足以满足残疾学生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另外,康复课程我们开展得也不够,如果有康复专业毕业的老师加入进来,情况肯定能得到改善。但是无论多难,为了这群孩子,我们都不会放弃。”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本文选自《中国残疾人》2023年第7期)

(编辑:郭韦 排版:李法楠 责编:徐仕桓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