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强国复兴有我·教育之星丨刘会松:教拼音的“小老师”和盖学校的“老校长”

发布时间:2024-09-09 16:58:44  

开栏语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力营造爱国奉献、团结奋进的浓厚社会氛围,即日起,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推出“强国复兴有我”系列主题报道。聚焦文山人与祖国共成长、奋进新时代,在各自岗位默默奋斗、干事创业的感人故事,全面反映文山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山实践的新进程新成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首先推出“强国复兴有我·教育之星”专栏,展示文山教师风采。今天一起来了解富宁县阿用乡中心小学教师刘会松的故事。

俗话说“三岁看老”

而当刘会松小学三年级

在小黑板上教同学们拼音时

或许便注定了

他一生的热爱与追求

……

9月,走进刚刚开学的富宁县阿用乡中心小学,午后阳光灿烂,孩子们奔跑玩闹,等待上课铃声响起。刘会松正在宿舍楼下修理松口的水管。新生们不知道这位宿管爷爷其实是一位教龄超40年的老教师,更不知道他曾先后主持修建阿用乡坡落、那哈、那来、红春4所乡村小学,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1968年,刘会松出生在富宁县阿用乡坡落村,是家中的次子。这是一个壮族村落,鲜少与外界交流,许多村民都是文盲,世代只会说壮语。刘会松的父亲对他的成长影响最深,“我父亲当时一个月只有13块钱的工资,饿着肚子也要供我们三兄弟读书。他鼓励我要成为一名老师,改变家乡的面貌、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会松读小学时,由于任课教师不懂汉语拼音,无法教授,同学们每逢考试只能“两眼一抹黑”。幸好有读初中的大哥为刘会松补课。在家里学会后,他利用午休时间在小黑板上逐一写下声母韵母,教同学们读写和使用。“学会拼音以后,我自己翻字典认字,大家期末考试也都会写了。”

为了让成绩优异的大哥继续上学,1984年初中毕业后,刘会松主动放弃升学的机会,留在本村成为一名代课老师。白天,他独自一人为1—3年级的48名孩子上课;晚上,又兼任村里长辈们的扫盲老师。

(原坡落村小学旧址)

刘会松的代课老师生涯持续了14年。在这期间,他先后到阿用乡三个村小任教,工资微薄,生活清贫。1992年起,刘会松到富宁县城进修,两年后取得中专文凭,回到家乡坡落村小学工作,直至1998年才终于成为正式教师。

为满足办学需求,1996年起新的坡落村小学开工建设,校址选在山头上的一块宽阔平地。乡上提供钢筋水泥,人工和砖瓦水泥等材料需自行解决。为号召村民参与建设,作为唯一的本村人,当时还是代课教师身份的刘会松被一致推举为校长。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成为校长后,刘会松主持带领坡落村共5个自然村的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建窑烧砖、上山背砂、伐木,修建石阶……最终花费三年时间建成。如今其中一间教室已成危房,瓦片破落,木梁、钢筋等却依然完好,黑板上还写着粉笔字,几块旧展板静静待在角落……。登上99级台阶,看着阳光下闪着银辉的旗杆,刘会松思绪万千,连连感慨“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由于坡落村小建设工作顺利,2000年起刘会松被先后派到阿用乡的那哈、那来、红春三所村小任校长,负责新校建设工作,同时为高年级学生上自然与科学、思想品德等课程。虽然建校工作突出,但文化程度不高始终是刘会松心中的遗憾,他深知文化知识对山里孩子的重要性,多次为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垫交书费、购买学习用品;家访时用朴素的生活道理劝说家长:“1斤菜3毛钱,10斤多少钱?你会算吗?不让孩子读书,没有知识,一辈子没有出路。”

在儿女教育上,刘会松不忘父亲教诲,传承优良家风,鼓励儿女认真学习、回报社会。在他的熏陶影响下,大女儿继承爷爷衣钵,成为一名医生,二儿子则到广西靖西市一所中学任教。随着年事渐高,刘会松退下教师一线,目前在阿用乡中心小学做宿管工作,为家乡教育发挥余热。

40年教育情怀风雨不改,镌刻心中。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刘会松说:“教育是一份神圣的事业,我将一生坚守,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记者:徐珺 张麟)

(编辑:刘虹 排版:陆军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