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系列报道之五】“西畴精神”:苦干实干创新干 脱贫攻坚树典范

发布时间:2018-11-01 08:56:29   阅读 11812  

 

 

——西畴县弘扬“西畴精神”聚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一个山区面积占99.9%的国家级贫困县,乡村公路却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一个物质财富匮乏、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却创造出了一个个人间奇迹,让写着抗争品质的奋斗旗帜在山坳里高高飘扬。这个在脱贫摘帽、跨越发展征途中负重前行、一路进发的地方,就是“西畴精神”的发源地——西畴县。

上世纪90年代初,西畴人民在苦求温饱的探索实践中创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迈进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民又在脱贫攻坚的自强奋斗中弘扬“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的“西畴精神”,让西畴的山变绿、水变清、村变美、民变富,在石漠上写下了天新地新的壮美史诗。

 

资料图: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旧貌换新颜

 

西畴的发展变化是在“西畴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实现的,是在一个个“西畴模式”、西畴经验、西畴现象的积淀中显现出来的。

自“西畴精神”产生和弘扬发展以来,西畴县在贫困地区成功探索和实践了“六子登科”治理石漠化、“五法治水”破解饮水难、“四轮驱动”破解出行难、“三宜”乡村建设破解居住条件难等创新模式,闯出了符合石漠化地区发展实际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从炸石造地转向综合整治,探索了“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峰丛如林、岩溶遍布的地形地貌,给西畴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在打响生态环境保卫战中,西畴县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先后对长箐片区和三光片区实施了“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整治。自2011年以来,全县共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昔日的乱石旮旯变成了宜居、宜游、宜业的“喀斯特绿洲”。如今,兴街镇的三光片区从一个“树木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的地方变成“干部清明、群众聪明、前途光明”的美丽乡村,就是最好的印证。三光片区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之前,是一个乱石林立、缺水少土、植被稀少的石山区。2013年以来,西畴县整合项目和资金进行片区集中整治,全力打造高规格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通过治理,共整治土地1.2万亩,实施封山育林1.7万亩,植树造林1800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多亩,引种猕猴桃近2000亩。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户此地发展现代农业,让片区群众足不出村就能获得土地流转和就近打工双份收入。2016年以来,片区群众获土地租金200多万元,务工收入440多万元。目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上世纪90年初的280元增加到7930元。

 

资料图:群众硬化进村道路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