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发扬愚公精神 建设美丽家园

发布时间:2017-08-22 15:50:31   阅读 10101  

  引言: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仍有人观望、有人忧郁、有人迷茫,甚至有人“沉睡”。马关县大栗树乡大倮者村委会小倮者村小组的彝家汉子李成良,为圆自己的梦想,硬生生地在村里贫脊的土地上,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当代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李成良一家八九口人,是一个典型的四世同堂家庭。为了改变命运、改变人居环境,李成良白天在文山城打工挣钱,晚上回小倮者中寨拆房子、运料子、建新房,次日一早又赶往到文山打工,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干就是几年。屋基里有一个五六吨石头需要搬迁、入户路上有三两个石头阻碍了运料正常进行,他就用旧房拆下来的料子,将石头严严实实地围起来,点火烧热,再用冷水浇被火烧过的石头,一点一点的排除了障碍,建起了一栋三层共三十二棵柱的‘洋楼’,也有人说这栋房子有三十二棵罗马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笔者就这么一听,勾起了笔者对这段“神话故事”的好奇心。于是,笔者先后到小倮者中寨两次,最终拜访到了李成良本人。

 

需要李成良搬走的“石头”

 

  李成良家位于小倮者中寨的寨头半坡上。该村依山而建,寨头与寨尾的地势高差大约十余米。走进村子便可看到,村头有一栋在建的房屋,墙体待建,房屋整体结构却与群众不同,好似村里的一栋标志性建筑物。几十棵成排成队列的柱子,从左数到右,再从右数到左,却没法得出结论,到底这栋房屋建了多少棵所谓的“罗马柱”?直到走近现场,才发现整栋房屋不多不少,刚好建了二十二棵构造柱,其中前排构造柱均为罗马柱造型。据村民介绍,这栋洋楼建筑面积大约600多个平方米。

 

李成良家在建的“洋楼”

 

  为了给家人住上一个舒实的安乐屋,2015年,李成良开始拆除自家土木结构的老屋,2016年起立足老屋基,着手建盖他心目标中的洋楼。工程遇到一个6—7吨般大小的生根石,影响到小洋楼的建设规划,排除这个石头,所需的民爆物品审批十分困难、而且费用不低,且爆破又是一个难题,左邻右舍皆是民房。自己左思右想,最后用旧木料将岩石围严实,点火烧上二、三小时,再往烧得炽热的石头上浇上冷水,岩石炸裂或脱落,用工具排除屋基里的生根石,用人工二次搬运。在距他家不到二十米的入户路右侧地段,也同样遇到了三两个生根的岩石,影响了料子的拉运,只得继续如前法般炮制,有时,夜间一二点钟还在搬运材料是常事。前往李成良家的途中,笔者还可清晰地看到李成良用原始方法破石开路的印记。他告诉笔者,自己前前后后烧了十余次,才排除了所有的石障。意志不可谓不坚。为了节约开支,减轻家庭支出负担,他借在文山专门从事拆迁房屋之便,把工地上留下的旧门窗甚至墙体旧砖低价运回老家,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好似村里的一栋标志性建筑物

 

  光阴似箭,两年的时间一闪而过。尽管李成良的洋楼外墙至今还开始没建,尽管李成良的洋楼还没完全展现出它应有的英恣,但是,李成良用他拥有的双手和智慧,渐渐筑起了船舶停靠的港湾,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备斗、有成效的当代新型农民家庭所,追求幸福生活的备斗历程。李成良这当代版的“愚公移山”故事,再次向世人昭示,打铁全靠本身硬,指望等靠要,幸福永远不会到!

  (胡江顺)

  (编辑:曾炜)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