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记者蹲点日记】脱贫路上的“小幸福”
发布时间:2018-06-20 23:44:55 阅读 11437
是什么让两个遭受意外的男女一见钟情,永结连理?
是什么让两个身躯残疾的男女心心相惜,不离不弃?
是什么让一对负重前行的夫妻一起打拼,一起奋斗,一起脱贫?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了马关县都龙镇都龙社区第十一组。
在农贸市场旁,一个堆满了煤炭、机制碳、菜籽油以及其它杂物的门店,我们见到了此行采访的主角——肖再祥。虽然天气闷热,但他却穿着一件褐蓝色的保暖长袖上衣和蓝黑色的长裤。身躯羸弱,黑发微霜,眉头紧锁,满脸疲惫。他第一眼看到我们,相机摄像机,“长枪短炮”,稍稍有些吃惊,不过一会就平静下来,只是身体略微有些颤抖。稍后,我才知道,那是17岁留下的重创。
1994年4月,高大帅气的肖再祥正在马关一中上高中 ,那正是一个青春与梦想的年龄,朝气蓬勃,无限憧憬。可惜,一切美好的期待,在一次突发事件后戛然而止!放学返家途中,他遭遇歹徒抢劫,头部遭到重击,颅内受伤。手术后,救回一条命,但是时不时会癫痫发作,平常半边身体麻木,手脚无力,走路蹒跚。原本学业不错的肖再祥,被迫辍学回家就医。从那时起,他开始沉默、内向,终日郁郁寡欢。直到2004年,遇见了她。
她,叫刘芳,说话爽快,脸上时常挂着灿烂的笑容,马关木厂镇人。六岁那年,不幸被变压器击中,从此失去了右手,成为三级残疾人士。2004年,她24岁,他28岁,都是不幸人,都是伤心人,心有戚戚,一见钟情。两眼对望,确认过眼神,就定了终身。正如肖再祥所说:“我第一眼看到她,就觉得,这就是我喜欢的,这就是我等待已久的人。”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半年后,囍字贴上了肖家的门窗,人世间多了一对相依为命的患难夫妻。结婚后,由于夫妻双方都是残疾人,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守着几亩薄地和老人的积蓄过日子,家庭十分贫困。
随着儿女出生,父亲过世,肖再祥家的情况日渐窘迫,经济压力巨大。2014年,肖再祥被村民代表大会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那以后,都龙镇社区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多次到肖再祥家了解情况,讲解扶贫政策,同他一起商量脱贫致富门路,在了解相关政策后,肖再祥和刘芳有了自己的打算。
夫妻二人通过反复琢磨,认为都龙镇人流量大,加上自家的房子毗邻农贸市场,可以做蔬菜贩卖,而且劳动量不大、成本不高、利润不错,是一条不错的致富门路。两口子说干就干,没有资金就从自己种菜、卖菜开始,没有市场就比别人早起一小时,比别人晚收摊一小时,没有经验就向菜市场的同行请教学习。创业路上是艰苦的,肖再祥至今记得:有一年冬天,他骑三轮摩托车到金厂卖菜,在返回都龙的途中,癫痫突然发作,难以控制车辆,三轮车侧翻后导致右脚骨折。
但再大的困难也没有难倒夫妻俩,累了,就互相鼓励,苦了,就相互安慰。在艰苦创业的岁月里,他们付出的比很多正常人都要多得多。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经验后,肖再祥夫妇决定开拓新的路子,把蔬菜生意做大一些。于是,夫妻双方通过多次往返文山、马关,疏通进货渠道,从马关、文山批发蔬菜至都龙集镇售卖。从卖家常小菜到售卖各类蔬菜;从卖蔬菜到卖煤炭……他们起早贪黑,用残缺的身躯,付出着百倍的努力,就这样,凭借勤劳的双手一步一步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5年底,肖再祥夫妇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改变了之前家庭困难的现状,收入有了明显提升,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社区根据脱贫攻坚的政策标准,确定肖再祥家正式退出贫困户行列。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十三年的相濡以沫,十三年的不离不弃,十三年的携手相伴。肖再祥和刘芳,这对身残志坚的患难夫妻,在平凡生活中,在脱贫道路上,风风雨雨,跌跌撞撞,终于遇见自己的小幸福!
(刘瑞 张继庄 卢朝学)
(编辑:曾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