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发布时间:2018-10-19 08:29:00 来源:文山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综述
我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全州各级组织部门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始终聚焦主业主责,在选班子、配队伍、强基础、聚人才上主动靠前、积极作为,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形成了基层党建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两手抓”“两促进”的可喜局面。
激发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一线担当作为
“西畴精神”是我州党员干部精气神的集中体现。从寸草不生到遍野绿意,从人背马驮到村村通路,从尘土飞扬到舒适宜居,“西畴精神”一直鼓舞着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
五年来,我州坚持加强思想教育和党性锻炼,接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抓好党章党规“基础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必修课”学习的同时,依托文山边疆、民族、老区等资源开设了“老山精神”“西畴精神”等“特色课”,并专门成立了新时代弘扬“西畴精神”讲习所,将党课课堂搬到“西畴精神”教学点现场,通过开展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自强、诚信、感恩”等活动,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自觉投身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中。
压实工作责任
在脱贫攻坚一线靠前指挥
为压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责任,让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抓好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我州紧紧抓住各级党组织书记这一关键少数,明确州、县(市)、乡(镇)、村党组织书记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成立了以州、县、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党委副书记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专门下文明确了州级领导责任、县(市)主导责任、挂联干部挂联责任、挂包单位挂包责任、乡村干部落实责任、工作队驻村责任和群众主体责任“七个责任”,实行“脱贫帽子”和“官帽子”只留一顶的责任制度,形成“党委主责、政府主抓、行业主扶、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群众主体”的“责任链条”。
同时,在督促全州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的基础上,加大考核问责力度,把日常工作中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有效倒逼责任落实。
建强战斗堡垒
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作用
严密的组织体系、顺畅的组织关系,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我州始终把优化细胞、健全肌体、理顺关系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谋划推动,坚持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主抓手,不断优化、创新党组织设置,清理空壳村民小组党支部432个,并针对贫困现象和软弱涣散党组织往往相伴而生的问题,持续深入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表扬先进、鞭策后进,一批软弱涣散党支部重新焕发生机。
支部强不强,关键“领头羊”。我州坚持实施农村“领头羊”培养工程和乡土人才回引计划,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注重把退休干部、技术骨干、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充实到基层党组织班子中,并建立完善不胜任党支部书记动态调整机制,从县乡机关事业单位选派干部担任,农村党组织班子战斗力不断提高。认真落实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划拨党费专题培训贫困党组织书记和党员3.6万余名,积极动员引导3655名符合入学条件的村干部、后备干部、村民小组长、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农村党员队伍素质普遍提升。
同时,为增强脱贫攻坚力量,我州坚持选硬人、硬选人,在增加选派数量、优化队伍结构上下功夫,重点选派熟悉农村和扶贫工作的干部、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做到吃住、岗位、职责“三在村”,本村情况、自身职责、上级要求、下步思路“四清楚”。2018年共选派驻村工作队员2899名,组建工作队844支,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
“虽然我们支部党员有10多个,但由于村子里经济发展受限,大部分都已经外出打工,能够聚集起来开会、搞活动的人并不多。”西畴县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这样说道。
一直以来,党组织活动不正常一直是农村基层党建的一大“顽疾”。活动搞不起来,党员就凝聚不起来,党组织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党在基层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就得不到体现。针对这一问题,我州积极推进党组织活动方式、活动载体、工作机制创新,深化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探索推行“三定一报备一纪实”措施和组织生活“一单四制”,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并鼓励农村党组织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庆的有利时机,采取“1+X”套餐模式,广泛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大胆探索创新
在脱贫攻坚一线有所作为
“前两年,我们村还是一个偏僻贫困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也没有产业发展支撑,群众生产生活难以为继,只能外出务工。现在,通过易地搬迁,我们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并与一家电子配件生产加工企业达成协议,在村子里建成‘德上扶贫车间’,许多群众返乡就业,还有很高收入,不用再为了一两千块钱跑出去奔波了。”富宁县者桑乡德上新村一位村干部说道。
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地区的生产发展问题,我州积极探索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创新推行“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党组织+扶贫车间+贫困户”脱贫模式,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近就地就业实现脱贫。
同时,积极拓展“互联网+”脱贫路径,在89个乡(镇、街道)建成556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由农村党员、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创业办网店、开微店377个,引进阿里巴巴、国资商城、京东、闻远科技、北京互联控股公司等10余家合作企业,基本建成以产业带产品、产品促产业的规模化、系统化、一体化产品供销模式。动员“两新”组织党组织实施商贸、产业、就业、人才、公益结对6项帮扶行动,共有252家“两新”组织党组织结对帮扶贫困村317个,累计投入资金2.32亿元,惠及贫困人口3.96万余人。
(州组)
(编辑 李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