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评论】拔掉基层形式主义这根“刺”
发布时间:2020-04-28 15:59:09 阅读 16196
在基层工作中,如果出现了形式主义这根“刺”,我们要坚决拔掉。
基层工作需要实实在在,如果掺杂了形式主义的东西,就像一根鱼刺卡在了脖子里,影响了基层的正常“呼吸”,也破坏了基层的健康机能。
在脱贫攻坚中,只扯开嗓门喊,标语满天飞,注重面子不注重里子,轰轰烈烈“假大空”,只会让群众感到失望失落,丢失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损害的是群众的信任和感情。
工作中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想出工出力,动脑费神,走捷径,打小算盘,动歪脑筋,不踏实工作,尽瞎琢磨。
脚走不出去,心沉不下来, 不走访不调研,坐在办公室等、靠、要。或者是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前庭不看后院,不深入不细致,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只报喜不报忧,好的方面吹吹打打,不好的方面藏了又藏,捂了又捂,不敢揭短亮丑,不敢正视直面问题。
开会要人“代”,值班要人“代”,上课要人“代”,代了又不传达不学习不落实,一“代”了之,一笑而过。
选人派员不是懒就是散,不是不作为,就是乱作为,把“包袱”“刺头”丢进村里,美其名曰支持扶贫,攻坚克难,实则是不负责任,不敢担当,不顾大局。
驻村是人要住在村里,心也要驻进村里,而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浮在水面,沉不下来。平时不见人影,关键时刻露个脸,吆喝一声,就是不见实际行动,驻村成了一种名份,一种“镀金”,形同虚设,不好看也不中用。
基层形式主义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脱离实际,务虚不务实,玩假大空,不干实事,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造假数字,搞假政绩。
形式主义是隔在党组织和群众、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一道墙,它疏离了党群干群关系。不去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愿,不去认真关心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满足于走过场,搞声势,给群众带来很多额外的麻烦和负担,而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形式主义是一件“皇帝的新装”,它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有的人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因为它表面光鲜亮丽,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经不起检验,离党委政府的要求差距很大,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离得很远。
形式主义像一味腐蚀剂,如果久治不愈,会对干部队伍造成严重腐蚀。因为搞形式主义最省力气,也最容易显山露水,如果搞得好,再碰上一个形而上学的领导,就能够蒙混过关,顺利通过。
形式主义也是需要真实的投入,但产出的却是假象,表象和乱象。别看假政绩,花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一个形象工程可能砸进去一个乡镇或一个村委会多年的收入。
形式主义也是滋生腐败的土壤。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很多基层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大量钱财打了水漂,最后成了只可看不可用的“花瓶”。但是,往往当事的领导干部却因此大有收获,他们有的私占私贪私分,有的从各种承包商那里接受回扣贿赂。
形式主义就是一种病,得治,不治基层的作风就好不了,干部的精力就会耗费一空,热情上不去,工作效率也就永远上不去;形式主义就是一根刺,得拔,不拔基层就会陷入死循环,既害了干部又害了群众。
在基层,要想克服形式主义,就要抓住作风建设这个“牛鼻子”,让“四风”问题无处遁形,让官僚主义无用武之地。领导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发挥“头雁效应”,压实主体责任,建一个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带一支求真务实的队伍力量。心里装着人民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挤掉工作中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让人真实起来,让事真实起来,让为民服务的思想真实起来。
(王铭坚 向连甫)
(编辑 侯佑琴)
(排版 李霄文)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