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用“新时代”的观念和立场重新书写乡村生活
发布时间:2021-09-13 11:20:38
去年,中国作家协会召开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会上指出乡村以及乡村社会,之于中华文明的存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很多作家依然依靠过去的经验去想象和书写今天的中国乡村,会议还提出了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方向,要用新时代的观念与立场去重新书写乡村生活,重点要塑造好“新时代的新人”。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或许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理想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充裕,亦是精神的富足。当下乡村发生着深刻变化,其特殊性与复杂性有很多可供挖掘的地方。
当人们谈论乡村时,其实远远不止是在谈论乡村本身。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意味着乡土中国的现代转型,意味着如潮不息的城乡互动,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广泛联系,指向历史与未来的生成和运动。书写乡村,归根到底,就是书写我们命运与共的伟大祖国,就是书写我们生逢其时的伟大时代,就是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梦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变化,都能够强烈地体会到新时代磅礴澎湃的精神气象,恢宏壮阔的历史前景正在我们眼前展开,在祖国大地上,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远远超出了我们已有的文学表述,为文学创作敞开了天高地阔的无限可能。
要认识新乡村、书写新时代,就得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理解生活、分析时代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方法,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今天的中国作家,要做到对现实有总体的、历史的、全面的把握和思考,就必须从党的最新理论入手、出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乡村,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乡村,文学界的朋友们大概是非常熟悉、非常亲切的。即使是那些一直生活在城市的作家,都在心灵深处珍藏着田野和村庄。有评论家断言,乡村题材是中国作家表现最为优异的领域。何以如此?为什么众多优秀作家要为乡村画像?为什么广大读者如此珍爱乡村题材作品?一言以蔽之,中国的根在乡村。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乡土中国”,也就是说文学作品里的一个个乡村,其实就是中国的缩影。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所证明的一个根本道理,就是不懂得中国农民就不懂得中国。一代一代中国作家,包括我自己,都是通过乡村,通过农民,开始对中国、对时代有了深入的体会,都从或长或短、或直接或间接、或来自亲身或来自书本的乡村经验中获得了丰厚的滋养。
然而,依靠过去的经验去想象和书写今天的中国乡村,是否够用呢?在不少作品里,我们也常常看到,作者严丝合缝地踩在前辈作家的脚印上,述说一个记忆中的、几近凝固的乡村。历史的磅礴运动正在改变和塑造着社会与生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对每一位中国作家都是一个根本的考验。整个中国进行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场改变中国乡村面貌的伟大社会实践,对中国、对全人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20年,这个年份将永载史册,《诗经》里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文明社会,被渴盼了几千年的梦想已在这一年实现。
繁荣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不断推出优秀作品,不仅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文学界要坚持正确导向,描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绚丽画卷,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握题材新优势,要结合改革发展主题展现农村新风貌,要着眼培养时代新人展现农民新形象。
作家除了将视点对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状况之外,还应站在农民的立场,切身关注和了解农民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诉求,让作品能够触及时代、社会变迁下农民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构建新时代农民思想情感变迁的完整图景,写出反映当代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变异“心灵史”的作品。
一个作家,要想对这个时代的乡村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知把握,就必须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锤炼“四力”。这既是一个态度问题、责任问题,也是一个能力问题、方法问题。新时代的新乡村,召唤着我们迈开双脚走进去,但走进去不是单向的观看,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我们的知觉结构,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除了身入,更要心入、情入。真正伟大的作家,他的力量正在于其个性的宽阔,他有能力爱自己,更有能力、有热情去爱他人,能够在情感上深刻地贴近人民。
(杨凤金)
(编辑:唐雪娇 排版:钟晓明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