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山州“三农”发展大规划》中期评估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7-04-01 09:29:19   来源:文山新闻网   

文山日报记者:实施《规划》4年来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你怎么看《规划》实施四年来取得的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对下一步推进《规划》实施你有什么建议?

康云海(云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2013年以来,文山州各级各部门坚持以深入实施《规划》作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和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引领,牢固树立“把潜能政绩留在农村、把改革红利让给农民”的发展新理念,聚力在思想上同心、在行动上同步、在创新上用招、在举措上用力、在工作上用劲,举全州之力深入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农业创新发展活力迸发,农村改革发展成果丰硕,农民持续增收基础牢固,已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稳压器”,扩大内需促增长的“强引擎”,是文山州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16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65.27亿元,比2012年增长37.85%,年均递增9.46%,粮食总产量16.1亿公斤,比2012年增长10.79%,年均递增增长1.9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3元,比2012年增长59.72%,年均递增14.93%。

深入实施《规划》4年来,通过全州上下同心齐力出实招、破难题、补短板、激活力、增后劲、强基础,“三农”发展成绩斐然。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压力大。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现在面对的农村贫困,已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哪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决胜全面小康压力大。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长期以来,因受战争遗留问题的影响,经济总量不大、财政实力不强,对“三农”投入历史欠账较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力不强。主要是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庄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不够,经济发展实力较弱、精深加工产品不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根基不牢的问题依然存在。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驱动力不强。近年来,各县(市)都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配套政策措施,但激励政策的含金量不高、支持发展的吸引力不强、整合投入的力度不大、责任实施的主体不明确,破解农业“大资源、小产业”的问题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五是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规模不大。主要是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滞后、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融资担保机构不完备、价值评估机构缺乏、风险补偿资金规模不大等问题,加之农户分散经营比重大,产业基地规模不大,预期效益难以评估,金融部门惜贷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是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规模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

推进《规划》实施建议: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三农”发展大规划深入实施,通过我们评估,“三农”发展大规划实施四年来,取了显著成绩、提供了宝贵经验、夯实了发展基础,是符合文山实际的,建议文山州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形成合力,持之以恒抓好“三农”发展大规划深入实施。二是进一步认真总结提练好的经验和做法,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三农”创新发展氛围,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主动参与《规划》实施。三是积极加强与国家、省级有关部门的请示汇报衔接,全力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全力以赴推进“三农”发展大规划深入实施。

 

人民网记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攻坚拔寨时期,文山州下一步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继续推进《“三农”大规划》实施,补齐“三农”短板,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吴长昆(州委副书记、州委政法委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困难最弱势的群体是贫困人口,最迫切最需要扶持的产业是农业。为追赶与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在“三农”发展上取得更大的突破,继续用心、用情、用力、用命抓好“三农”,补长农业发展这条“短腿”,补齐农村发展这块“短板”,补上农民发展这本“历史欠账”。重点从以下8个方面努力:一是进一步坚定破难解题的信心和决心。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干部配备上向“三农”倾斜,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三农”上,确保抓“三农”的精力不转移、劲头不减弱、工作不松懈、决心不动摇。二是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交通、农村新能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兴水强州”战略,加快构建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努力在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坚持以深化改革破制约、补短板、添动力,全面巩固和提高农村“三权三证”确权颁证成果,探索延伸推进农村综合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强化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建设,创新开展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融资和信用建设信息共享,撬动各类资本向“三农”发展聚集,在全面深化农村各项综合改革上创造新优势。四是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寻得新突破。五是进一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制度设计、优化政策扶持环境、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努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综合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基地较大、发展实力较强、促农增收较好的农民合作社,极积发展一批能够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发展潜力的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庄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业产业发展新空间,释放农业产业发展新活力,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赢得新发展。六是进一步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遵循“强龙头、建基地、树品牌、创机制”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标准高、融合深、链条长、质量好、业态新的精致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升附加值,在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上获得新成效。七是进一步全力推进精准脱贫。把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贯穿“三农”工作始终,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在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发力,抓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不摘帽、不脱钩,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上展现新能力。八是进一步提升农村民生保障能力。注重突出民生导向,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平等分享发展成果,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新华网记者:文山州作为农业大州,请问:州委、州政府是基于什么样的州情农情实际,提出编制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的?“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农民脱贫的问题,文山州在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中,如何与精准脱贫结合起来,脱贫攻坚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怎么样?

李春林(副州长):文山州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战”为一体的贫困自治州,南部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是我国建国以来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的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的援越抗法、60年代的援越抗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还击和防御作战,为捍卫祖国尊严、维护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直到1992年中越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后,工作重点才从“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比其他地区整整晚了14年,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遇,导致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培育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业滞后、农村落后、农民贫穷的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山瑶”“僰人”“花倮”“偏苗”等特殊贫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突出反映了“三农”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集中反映出“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绕不开、回避不了的难题。2012年,全州总人口35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8万人,全州尚有贫困人口60.73万人,占总人口的17.1%;全州人均GDP 13459元,为全国全省的35%和60.6%;全州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7元,为全国全省的22.5%和 35.3%;全州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5261元,为全国全省的62.69%和88.78%,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64.05%,为全省的90.08%。农业是“四化”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追赶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州委、州政府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州情农情,汇集民智民意,把编制和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作为决战脱贫攻坚的“路线图”,着力在基础设施上、政策支持上、制度设计上、产业培育上、考核评价上、抵押融资上、统筹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全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接,实施公共服务配套连接,促进产业发展与市场营销对接,实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并轨,笃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使规划成为引领推进“三农”创新发展的“行动规划”,成为实现农村奋力追赶小康目标的“责任规划”,成为科学擘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攻坚规划”,成为全州各族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希望规划”。

文山州8个县(市)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2013年以来,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的要求,在进村入户获得编制规划基础数据和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切实把精准到村到户、精准识别农户、精准挂钩帮扶、精准扶贫举措的工作机制贯穿于"三农"工作始终,实行时间倒排、目标倒逼、责任倒追,锁定对象、分类施策、挂图作战,全州脱贫攻坚取得新突破。2013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资金127.61亿元,大力实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省级重点建设村、美丽宜居乡村、特色产业培育等项目建设,累计解决33.05万人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12个贫困乡、100个贫困行政村实现脱贫出列,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60.73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7.6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7%下降到8.48%,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州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在壮乡苗岭大地上描绘了一幅幅决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画卷。

 

云南日报记者:“三农”的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奔小康。文山州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颜远祥(州委副秘书长、州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州委农办主任):“三农”的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增收难也正是文山“三农”发展最大的瓶颈制约。2013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着力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精准发力、促进增收,全州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4年高于城镇常住居民收入增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了根基。主要措施是:一是产业规划到户,落实增收措施。《“三农”发展大规划》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在全州建立了横向到产业、到项目、到部门,纵向到县市、乡镇、到村组、到农户的农民增收坐标体系,做到县市有增收规划,乡镇有增收计划,村组有增收台帐,户有增收明白卡,切实把促进农民增收措施落实到户。二是抓科技支农,促进农民增收。紧紧围绕农业“提质增效”这一切入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瞄准农业价值链的高端,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高质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努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三是组建合作社,支撑农民增收。主要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优势资源组建农民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抱团经营,逐步形成了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四是抓技能培训,拓宽增收渠道。服务全州打工经济,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出台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五是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在机制和制度上创新,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导向作用,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各项社会救济制度,努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六是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农村“三权三证”确权颁证和抵押融资工作,大力推进农村“三权三证”流转交易,盘活农村资产;创新推出支农贷款产品,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着力解决好农民缺乏资金支持、贷款难问题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户家庭财产性收入。

 

农民日报记者:文山州“三农”发展大规划实施四年来,具体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成效如何?

吴长昆:主要在8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含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林权确权颁证,让农民拥有产权“身份证”。到2016年末,全州累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71.46万户,面积1222.73万亩,确权颁证登记到户率104.06%;累计办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72.64万户,面积16103.5万平方米,确权颁证登记到户率102.78%;累计办理农村房屋产权证50.73万户,面积9315.24万平方米,确权颁证到户率71.78%;累计完成换(发)林权证52.95万户,面积2316.85万平方米,发证到户率99.59%。“三权三证”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整州推进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融资,全面激活农村沉睡资产,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加快产业发展。到2016年末,全州以农村“三权三证”为主的抵押贷款余额达45.71亿元,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41亿元,农村住房所有权(含宅基地使用权)26.4亿元,林权12.3亿元,其它如渔业养殖经营权、活体肉牛所有权等3.6亿元,砚山县、丘北县分别被国家列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三权三证”抵押融资贷款余额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快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有效破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价格话语权弱的问题。到2016年末,全州农民合作社由2012年末的658个增加到4112个,其中州级以上示范社261个,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四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作用,破解“大资源、小产业”难题,让农民进入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工人增加收入。到2016年末,全州农业龙头企业由2012年末的149户增加到210户,其中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39户。五是创新推进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为有效破解农村土地“零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效益问题,积极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大力调处土地矛盾纠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势头强劲。到2016年末,全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70.4万亩,农村土地年流转金额达2.88亿元。六是着力培育壮大高原特色农业,重点推进三七、烤烟、辣椒、甘蔗、木本油料、畜牧六大重点产业发展,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收益。2016年,三七、烤烟、畜牧3个产业突破百亿元。七是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增强金融扶贫“造血”功能,激活农村经济发展肌体。金融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贷款余额达640.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364.33亿元。八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破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瓶颈制约。2013年来全州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在30%以上,是文山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的4年,也是投入最多的4年。

 (编辑:程于蓝)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