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文山样板”
发布时间:2023-10-24 09:41:26
近年来,我州以党建引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从边疆党组织建设、绿美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团结等方面推动边境村寨大提升、大发展,让边境线上13万群众拥有幸福港湾,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文山样板”。
突出“红”与“绿”,打造党建强、环境美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红色领航,稳固幸福村堡垒。以“选出一名好书记、配齐一套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筑牢一个好阵地、落实一套好制度、营造一个好氛围”的党建“六好”标准,在边境县全覆盖成立边境地区大工委3个,在43个抵边村(社区)全覆盖成立党组织209个,在188个抵边联防所成立党支部183个,同时全覆盖规范化达标创建,织密强边固防“阵地群”。以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拥护核心、心向北京”党建品牌,带动边境持续深化“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持续开展“请党放心、强边有我”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红绿”辉映,绘就边疆绿美画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乡愁美景、民族特色、边境风貌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充分结合起来,利用“四旁”“四地”及进村道路、村庄主次干道等公共空间,大力开展“五美”建设和“清三堆建三园”等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户厕改造等项目实施,把边境地区打造成绿美宜居新农村。“五级书记”带头推动、基层党组织广泛发动、广大党员示范带动、党群同心紧密联动,实施“一人十树、一村万树”工程,每月定期开展“绿美文山先锋行”活动,边境群众主动投身绿美建设260万余人次,推动边民观念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转变,实现边境村寨从一村美到处处美。
突出“美”与“富”,打造生活好、产业兴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强化治理,丰富幸福村内涵。坚持乡村治理“形”与“魂”内外兼修。推进县、乡(镇)、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建成三级网格;形成“村组干部+‘两新’组织+村民”三方共治管理格局;建立“1名党员+1名村民代表+N村民”双向选择网格化管理体系。建好用好村级活动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等,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通过推广“一查红旗飘飘、二给花草浇浇、三来院坝扫扫、四用镜子照照、五把农活干好”的“晨起五件事”,并由“面子”向“里子”拓展,引领边境各族群众不断向美而行。
产业兴边,提升幸福村后劲。注重“美”与“富”的结合,实行“村庄景区化”建设,43个抵边村(社区)均按3A级以上景区打造,逐步让村庄变景区。围绕全州“6个百万”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43个抵边村(社区)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中药材、蔬菜、生态茶、肉牛等种养殖业,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州有37个抵边村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边境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州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依托三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差异化谋划“边民互市+落地加工”项目,天保口岸2022年引进落地加工企业3户,推动三七、八角、干辣椒等文山特色商品累计出口达200万美元。
突出“新”与“特”,打造基础牢、边疆稳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基础设施建设“新”,夯实幸福村底气。以党建引领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建设资金10.47亿元,推动43个抵边村(社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718个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动力电网和自来水网普及率均达100%,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位列全省前列。建成了麻栗坡县老寨村、黄瓜录村,马关县大梁子村、凉水井村及富宁县上寨村等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示范的特色亮点村寨,党建引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经验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引领“特”,筑牢幸福村屏障。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实施“红旗飘飘”工程,组建县、乡、村三级国门宣讲队、民族语言宣讲小分队400余支2000余人,深入边境村寨上好“感恩课”“爱国课”“国防课”“民族课”5700余场次,夯实干部群众“国防、国土、国门、国民”意识。开展“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等主题实践活动2.38万场次,形成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激励41.6万名干部群众24小时值守在边境一线。富宁县、麻栗坡县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马关县创建成为省级示范县,14个沿边乡镇、43个抵边村(社区)全部创成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18个自然村(组)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全覆盖,党建引领强边固防经验做法得到中央组织部肯定。
(郑舒予)
(编辑:董飞 排版:李法楠 责编:郭韦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