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李玉书:26年坚守工匠精神的钳工
发布时间:2018-07-04 11:16:08 来源:文山新闻网
6月的一个下午,惠风和畅,记者来到恒丰东苑见到了李玉书。他于自己小店前的树下伫立,微笑着等待记者的来访。正如他的名字一般,李玉书的言谈举止都透着一种儒雅的气息,与他堆满了钢架、切割机和其他钢制器材的小店有些格格不入。
李玉书
不忘初心的农机厂老员工
李玉书来自文山市追栗街的一个小山村,年少的他始终明白要想改变人生就得努力读书这个道理。因此他发愤图强,以优异的成绩被文山州技工学校录取。进入学校后,李玉书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每一门课都尽量学透学精。正是因为这股认真劲和优异的成绩,李玉书被老师挑选出来专门学习钳工,当时全班共3人获得这个机会,而李玉书便是其中之一。一时间,李玉书成为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1992年李玉书从文山州技工学校毕业,顺利进入了文山州农机厂工作,成为一名模具钳工。那时候最让李玉书最有成就感的事莫过于看着用自己制作的模具生产出一件件产品,销往各地。
"那种感觉真的太满足了,感觉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李玉书说。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曾经被称为"铁饭碗"的农机厂终于是支撑不下去了,最后沦落到了倒闭的地步。
李玉书的小店一角,堆满了钢材器具
"那时候,厂里效益越来越不好,越来越不景气,工人们的工资都发不起了,许多同事都离开了农机厂,自谋生路去了。"往事如流水一样,慢慢涌上了李玉书的心头,"这些同事们离厂后干什么的都有,只是没几个还在坚持做钳工,说真的,太苦了,收入也低。钳工的活儿,很多是需要通过双手一点点打磨,还要保证精度,一丝一毫都不能懈怠,耗时又费力。"
李玉书正在与前来定做花架的客人商量制作细节
当记者问及是什么原因让李玉书离厂后任然坚持钳工这项工作的,李玉书笑着回答:"其实我下岗后也曾干过别的,比如开过摩托车店,开过玩具店,也养过猪养过鸡,但最后还是回归了老本行,我以前在农机厂就是做模具的,现在开这个店,虽说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做大机械的模具,但平时做点生活用品卖也不错,像臭豆腐模具这些,毕竟是干了那么多年的活,不可那么容易就丢得下,而且,现在干这个的人越来越少,我还是不希望这份技术就这样断层了。"
荣誉多多的"金属绣师"
钳工,可以说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一名优秀的钳工,享有"金属绣师"的美誉,而李玉书是绝对当得起这一美誉的。
在文山州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李玉书荣获电焊组第一名
凭借着娴熟的技艺和制作精良的作品,李玉书多次在省州相关技能竞赛中获奖。当李玉书将那一摞堆积如小山的获奖荣誉证书搬到记者眼前的时候,记者感受到了由衷的敬佩。
面对如此多的获奖荣誉,李玉书依然很谦逊,他笑笑说:"现在老了,手脚灵便程度不比年轻时候,虽然我现在也还是有比赛就会去参加,但是成绩大不如前了。还记得2017年8月20日左右,我一个人去省上参加比赛,以61.5分的成绩获得了二等奖,要是换在年轻时候,成绩肯定还更好。"
一张大桌子都摆不下的荣誉
据了解,李玉书去省上参加的是钳工选拔赛,竞赛内容是圆弧燕式配合件,选手们要按事先设计的图纸,通过手工锯割、锉削、钻孔完成标准的凹凸件配件,比赛长达390分钟,在整个过程中,李玉书都聚精会神,每一步都操作得小心翼翼,因为越到比赛后期,操作越难,稍不注意就会影响整个材料的工艺,最终李玉书的作品零件公差控制在了0.02mm,取得了二等奖的成绩。
李玉书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这让原本高大挺拔的他被多年的病痛折磨得身躯佝偻,行动上多有不便。但即便是这样,只要哪里有相关的技能竞赛,哪里就会有李玉书的身影。
多少年来,李玉书总是一个人扛着重重的工具箱,背起行囊,踏上去参赛的征途。因为自己身体有残疾,所以在比赛中李玉书总是显得那么抢眼。
"其实我在我们这个圈子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因为我身体特殊嘛,总驼着个背。"李玉书自嘲的笑笑。
工匠精神和技艺的传承者
李玉书的身份除了是"东苑不锈钢制作"的店主外,同时还是文山州技工学校的一名任课老师。2008年9月至今,李玉书被文山州技工学校聘为实习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钳工工艺学》《车工工艺学》《铣工工艺学》实训教学,并带领学生制作模具、教具等。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会选择重返母校当老师,李玉书的回答简单又坚定:"我回学校任教的目的其实挺简单的,就只想好好带学生,看看有没有好的苗子,好把钳工这门手艺传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细心观察,李玉书如今挑选培养了2名极具潜力的学生。
"我会倾尽所能,把能教的都交给他们,学习钳工需要的是极好的耐心和特别能吃苦的能力,这两个孩子挺不错的,他们独立制作的模具几乎都能达到投入使用的水平了。"谈起这两个爱徒,李玉书脸上堆满了笑容。
李玉书正在参加文山州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现在这方面人才断层太严重,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培养一些接班人。我们这代手艺人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落寞了,可是他们还年轻,拥有无限的可能。"李玉书说。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李玉书开动脑筋,试图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比如为了锻炼学生麻花钻的刃磨技术,李玉书就带着学生在鸡蛋和鹌鹑蛋上练习钻孔。
"在鸡蛋上钻孔,主要是锻炼麻花钻的刃磨技术和钻孔时手的感觉及眼力,力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蛋壳的厚度为0.37mm,膜的厚度为0.O5mm。钻出的孔要保证圆润光滑,且不能破坏鸡蛋膜。我钻一个孔的时间为1~2分钟,在鸡蛋上钻9个孔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且成功率很低,如果只钻5个孔,成功率就会高点。钻完孔的鸡蛋如果在下方放置一个灯,让灯光从孔里透出来,会特别的好看。"
任教多年,李玉书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有的进了工厂,走上了技术岗位,学以致用;也有的从事了别的行业。
"巧手李大"是恒丰东苑小区居民送给李玉书的绰号,同时也是对他技艺的肯定。
李玉书正在帮顾客改装拖把杆
在采访期间,就有一个大妈拿着一根旧拖把杆来找李玉书改造。根据大妈描述,她想将其改造成一根可以掏取物品的工具,用来拾取街上的废旧瓶子。
李玉书拿着拖把杆看了看,跟大妈沟通好后就起身去打开切割机。
"我这个切割机是被我改造过的,它以前是个铝材切割机,我给它改造成了同时可以切割铁的,而且我还给它加了定位,这样切割材料就会更方便,如果是需要切多段等值大小的材料,它这个定位就可以保证切出来的每段都是一样的大小。"李玉书边改造拖把杆边向记者介绍他的杰作。
除了切割机,李玉书还把自己的汽车尾箱进行了改装,让原本狭小的尾箱摇身一变成为可以拉8米手扶梯的实用型尾箱。
小区的居民经常会来光顾李玉书的店,或是来找他改造一下工具,或是来定做一些日常用品。小小的店因为有了客人的来访变得热闹起来。
李玉书在与客人商量制作小阁楼
"前几天我们小区物业的一位大姐,家里需要一个晾衣架子,她跑遍了文山城的家具店,最后都不满意,跑我这里来定做,她说她看来看去就只看得上我的手艺,哈哈!"李玉书笑容里是满满的自豪感。
"咱们手艺人,做活最讲究的就是诚信,脚踏实地,接活不能靠吹嘘,做出的产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顾客。"
从玉树临风的技校书生到技艺精湛的农机厂钳工,从竞技场上的常胜将军到传道受业的师者,改变的是岁月打磨的容颜,不变的是双手打磨的匠心。26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钳工至善,匠心铸魂"的美谈。
(记者 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