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文山故事丨一封86岁老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情书”

发布时间:2023-08-12 13:36:04  


图片

你见过什么样的文山?上一个文山故事,我们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山城的地标建筑——三七姑娘诞生背后的故事。尘封了四十年的秘密公之于众,王定尧老人对大家的感谢之情终于为大众所知,铜片上的《七姑颂》让无数网友感动不已,而记者也得以知晓了这位86岁老人对边疆民族波澜壮阔的热爱……故事很长,请耐心看完。

图片
40张白条和两角钱

1937年,王定尧出生于丘北县双龙营镇马者龙村的一户白族家庭。风雨飘摇的年代,出生在贫寒的农村,王定尧的人生似乎一眼就能望到头——和父辈一样成为一个靠土地吃饭的农民。
图片
“但是我喜欢读书,在学校,我连床避寒的火草被都没有,衣袖短短,裤脚高高,却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小学、初中、中师,王定尧一路艰难前行。终于在22岁那年,刚从昆明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的王定尧,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绘画天赋,被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的老师选中,通过个别招生获得了到北京深造美术的机会。
图片
为了送他上北京,父母亲把靠编竹篮攒来的40多张白条,全部拿到农场换了70块钱。在全家人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70块已经是普通干部两个月的工资了。“我本来中师毕业就可以分工为家里分担的,可他们还是送我去了……”
“我还记得离家的那天,天蒙蒙亮,三哥一路把我送到村口……”说到这里,86岁的老人拿出尘封的日记本,不禁泪流满面,“在村口,他别过头,却伸手递来两张被揉得皱巴巴的两角钱,那是他省吃俭用留给我的,我拿了一角钱,留作纪念……”
图片
摊开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当年在村口的感动,“我舍不得用这一角钱,便把他贴在日记本里,时时珍藏。”日记旁边还依稀能看到残留的胶印,“后来,我想买《毛泽东选集》,身边不足一角钱,只好撕下来暂用。”王老手指着胶印下记录的文字,十分感慨。

“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到了学校,一切学费、吃住都是国家提供,学校还发了棉被,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了棉衣、棉裤……”从贫寒的大山到首都北京,王定尧一去就是五年,从此山长水远,却牵挂如初……



不恋京都牡丹大于斗,独爱边地杜鹃灿若霞

一个六十年代在北京师从众多国画名家的美术高材生,是何其凤毛麟角的人才?
毕业前,王定尧在贵州黔东南州贯洞公社同当地侗族群众同吃同住了三个月,他把侗族同胞在崇山峻岭间开辟家园的故事记录在画纸,《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毕业画作就此诞生。画作登上了《民族画报》,被收录进《1949-1965年新中国美术图史》,这幅画至今仍被学校收藏。
图片
1964年,王定尧的画作留在了北京,他却在一声声“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鼓舞下,挥挥衣袖,踏上归程,从此便是无怨无悔的一生……
回到云南后,王定尧放弃了留在省城工作的机会,带着介绍信毅然回到了文山。回来后,王定尧到街头画宣传画、设计宣传连环画、制作电影宣传幻灯片......做着最基层、最朴实的工作,他却感到无比充实。
图片
“爱你爱你真爱你,找个画家来画你......”朗朗上口的歌谣总是陪伴着他,在文山州各个村寨之间响起......
“还记得我在马塘画宣传画的时候,我把民族同胞的形象画宣传画上,他们看到自己在画上那么美,喜欢得不得了。”无论去到哪里,王定尧都会用画笔记录下他看到的民俗风情,回忆起那时的光景,他脸上笑容更深了。“他们也不叫我同志,就把我当作自己民族的兄弟,亲切地叫我哥,我深深地感动。”
图片
“您后悔回来吗?”
“不后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虽然文山条件不如昆明,但我能做的事很多,我收集、记录了许多边疆民族的资料,这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图片
图片


“以前我的孩子以为我是学习不好才会回来,后来他们看到大学同学寄来的信才知道,其实我还是班长呢!”说到这里,王定尧大笑。



下雨天的工分,床板上的画


1974年,王定尧担任文山州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以及文山州美协主席。这一年,全国掀起了学习户县农民画的热潮,而他也在这一年和马关阿峨版画结下了近五十年的情缘……

图片

“我们想开展群众性的美术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最后选定了马关县阿峨新寨。” 那时王定尧看到的阿峨新寨,不仅有秀丽风光,还有阿峨村民的心灵手巧和天生对美好艺术的追求。“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村长却说,只要来学画就给加工分……”

图片

图片

为了不耽误村民干农活,王定尧的美术课总是开在下雨天。“为了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线条和人物,我就自创了‘火柴棍教学法’。”当时条件艰苦,像样的画笔和画纸少之又少,王定尧萌生了教授版画的想法。“如果是就地取材,用木头雕刻作画,那想学画的人就不用愁颜料和画纸的事了,我决定试一试。”让王定尧始料未及的是,版画课一开,几乎全寨人都自发地成了他的学生。

图片

“他们找来木版,又劈又刨制成画板,有的人甚至连家里的床板都搬过来了,连觉都不睡了,要拿来学画,这就是我们边疆人民啊……”说到这里,王老感慨万千。

“他们的版画都是壮族同胞生活劳作的场景,粗犷的线条有一种稚拙美。”就这样,未经专业训练的农民,用并不流畅的线条,没有章法、没有拘束地,在木板上刻下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眼中的边地美好生活。

图片


版画上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版画之外,阿峨新寨村民也亲手雕刻出了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马关阿峨版画已经家喻户晓,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国家领导人。

水泥雕塑


“四十多岁的时候,感觉做什么都有用不完的精力。”那时,他正在创作三七姑娘。从1983年着手设计到1984年顺利落成,三七姑娘雕塑的取材、设计、小样制作、方案实施……王定尧都亲力亲为。

图片

当时要制作城市雕塑,面对专业雕塑人才的缺乏、有限的制作经费,王定尧搭建了“草台班子”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用泥巴雕塑做模型,再用造价最便宜、成本最低的水泥浇灌。“这样做成本低,是最省钱的方式,而且我们工作人员就是吃点工作餐,也花不了多少钱。”王老捋着胡子说道,眼里既自豪又感慨。

图片

三七姑娘建成后,王老又陆续设计,并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了位于马关县的白马雕塑、文山市头塘坝烈士陵园内名为《碧血边关》《光昭日月》的雕塑、富宁革命纪念馆内的红色革命主题雕塑以及位于富宁县田蓬镇的《边防卫士》雕塑。

图片

1986年,王定尧和一起制作三七姑娘的两位助手严彬、赵高德受老山轮战部队兰州军区47军的邀请和委托,设计制作了一座长2米,高1.5米的浮雕《雄关漫道》,再现了当时军工战士为保障前线军需物质的供给,在百米生死线、老虎口等险恶地带出生入死的英雄事迹。该雕塑后来被送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并收藏。

图片

图片

在部队制作浮雕期间,王老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就地取材,用被炸倒的树木残桩制作了雕塑《战地兰花》和《雄鹰》送给部队。

图片

白马雕塑至今仍伫立在马关县第一中学门口,它踏着祥云奔腾而来,作为地标建筑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马关人民,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马关一中学生的青春记忆。这些雕塑有的像白马一样一直留存至今,也有的像三七姑娘一样虽然被拆除,但依然让大家念念不忘。

图片


在那个贫瘠又充满希望的年代,王老创作的雕塑就像一首动人的情诗,绵长而深情,余韵悠长……

为边疆民族立画传

2018年,已经81岁的王定尧出版了自己的画集《王定尧画集》,画册共收录了204幅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人物,花鸟……沉甸甸的一部画集,广博又厚重。几十年来,王定尧的足迹遍布壮乡苗岭,他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着边疆民族绚烂多彩的美。


图片

图片


“我终其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文山州的民族之美,在世界美术史上留有一角,我要为文山州各民族儿女立画传,努力把边疆各族人民的光辉形象载入史册与日月同光。”耄耋之年,王老仍笔耕不辍“我还想出画集,我新画的‘乐天派’系列都是边疆各民族同胞的舞姿。”王定尧摊开堆在案几的画,笑着向记者解释着何为“乐天派”。


图片


在《王定尧画集》中自序中王老这样写道:
“我觉得边疆的少数民族太可爱了。他们勤劳有智慧,德配天地。能在各种自然环境里创建幸福家园,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巧妙地获取自然恩惠:就城建吊脚楼,依山修筑云缠雾绕的梯田;用水车把水引上山,就山间小溪安水碓春米;在石崖脚用贡杆榨油;坡上种八角,箐里栽草果,崖间养蜜蜂,草山放牛养羊……”


图片

图片


在岁月长河中,边疆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书写了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文化。如今,边疆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共享盛世,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边疆民族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王老笔下的民族画传也仍在续写……


图片


一辈子躬身于边疆热土,王定尧为文山人民书写了一封浪漫、热烈、细腻的“情书”。送给所有读者共勉,作为边疆民族,我们为自己自豪!

上期回顾:写一个文山故事 | 三七姑娘你还记得吗?



(记者:刘瑞 项兰星)

(编辑:周西杨 排版:王南 责编:吕静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