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小西门城楼
发布时间:2023-02-06 09:47:15
文山小西门城楼,曾经的观音阁,位于文山市原威远街与盘龙街交接处,距原威远门(即西门)约200米。东北面靠盘龙河,西南面对内梁子原旧城墙的老炮台,河对面是原石榴园(即今琵琶岛)。盘龙河从法古寨向西南流到观音阁便朝东流向泰安桥(即北桥),再过望华门(即北门)外,此段河道呈“U”形,观音阁就在“U”形的下顶端西南岸上。出观音阁就是盘龙街,只需走90多米就是水码头,又名碑河坎。从观音阁顺威远街向西南走约170米就到望松庵,此处与兴隆街、西华街相接。
小西门城楼。(资料图)
文山观音阁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前后,为干栏式建筑,重檐歇山顶,穿斗抬梁式木构架,一楼一底,经几次维修后的形式为开三间。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王朝在文山地区设开化府,第二年,首任知府开建土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知县改筑砖城,在城墙的东南西北四方设4座城门,东门叫钟秀门,南门叫熏阜门,西门叫威远门,北门叫望华门,西门西段城墙沿内梁子向西延伸。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修建泰安桥,俗称北桥,此桥为三孔石拱桥,桥面一侧建房屋,中为观音殿,立石雕观音鎏金像。
原威远街。(资料图)
文山建土城后,陆续有川、湘等外地客商到文山城区做生意,在西门外顺城墙脚下搭建临时货摊兼居住。为求生意兴隆,商人们便到北桥观音殿祷拜。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文山改建砖城以后,这里即为永久城墙,商人们便将临时商铺改建为土木结构的两层住房,仍然靠城墙建筑,形成了单边街道。由于西门叫威远门,这条西门外的街道便取名为威远街。后来,商人不断增加,北桥观音殿不能满足商人们的需求,于是大家商议决定,集资重建一个观音道场。
当时的威远街除内梁子城墙脚一线有民房外,还是一片荒野。从正对西门的水码头溯河逆行约200米处,即盘龙河“U”形河道的下顶端西南岸,街道依内梁子走势,对面是一条田坝心的古大沟,大沟水流到“U”形河道的下顶端西南岸注入盘龙河。这里两水相交,岸靠梁子,可以比拟为南海观音道场的潮音洞,于是观音阁址便选定在这里。
观音阁为干栏式建筑,在一片荒野的河边建阁,先筑一个平台,阁便建在台上;正面对着城墙,后面紧靠大沟;东濒盘龙河,西临田坝心,底层中空。后来,为了观景和休憩的需要,便在东西两侧各2米宽的侧廊设置栏杆和条凳。二层为观音道场,供奉观音,配以文殊、普贤以及善财和龙女二胁侍。西侧设有一个财神龛,东西两侧(即底层侧廊的上部)各为2米宽的阳台,向东可俯盘龙河,向西可眺西华山,木板楼梯架在西侧侧廊前端。
清嘉庆、道光年间,曾对观音阁进行了4次维修,此前由于外地客商不断涌入文山,聚集威远街经商。为了经商和居住的需要,后到的商人们便在威远街沿河岸边建起了住房,由于后半部用木柱支撑,房屋悬吊在河沿上,俗称吊脚楼,有明显的川湘风格。吊脚楼一直盖到观音阁边,并向观音阁西侧田坝心大沟边延伸,直到望松庵。新房建起后,街道和房屋基础与观音阁基础的平台一样高,为了北片区村寨居民进城的需要,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前后在阁外沟上建了一座石桥,沿河边铺平道路。后来,又在距观音阁约90米处建了一个水码头,供威远街居民取水。出观音阁靠田坝心沿线也有人建起了住房,观音阁和水码头之间的沿河岸边也建起了民房,观音阁底层便成为连接威远街与盘龙街的通道。
这时,观音阁两侧四面被民房靠拢,底层的干栏便名不符实,于是在道光年间最后一次维修时,便砌墙将观音阁左右两侧阳台的底层围满,成为现在很多人记忆中有着浓厚川湘风格的“两头是路穿心店”了。
清末民初,文山有许多商人到昆明做三七生意,经常来往于两地之间。他们看到昆明既有威远街,又有小西门,于是想到文山也有威远街,便附会将西门称为大西门,将观音阁称为小西门,只有老一辈人仍称其为观音阁。1985年,观音阁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还称为观音阁。1997年,观音阁被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变成“小西门城楼”,这是“文山地区唯一的一座古城门楼”。
如今,随着文山城的发展建设,威远街片区老旧城区改造工作不断推进,小西门城楼作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将进行改造提升重建。
(张行炎)
(编辑:唐雪娇 排版:向传帅 二审: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