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五子祠沧桑录
发布时间:2023-02-13 09:23:53
清末年间的五子祠之所以香火兴盛、名垂青史,是与一个乡人的劳苦功勋紧紧相连的。此人叫龚发举,龚发举自幼天资聪颖,勤于攻读。不到20岁,就以文山府学第一名,赴临安考中庠生。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入京应考,名列一等。被朝廷分发刑部,任山东司主事,任内短短时间即崭露头角。吏部拟让他任上海知县,龚发举闻租界洋人专横跋扈,自己又不通洋务,故请辞未到任。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龚发举奔丧回乡。因龚发举文思敏捷,能撰文,善书法,通韵律,工诗联。经地方士绅推荐,被开化知府聘为开文书院讲席。龚发举成为文山士林领袖后,看到往日辉煌的文庙,如今故址沦为断壁残垣,庙宇内到处是茂盛野草,成了放牧马匹的场所。如此惨景,让龚发举痛心疾首,寝食难安。遂遍访乡绅士林,征求修复庙宇的意见,众人热烈赞同。龚发举即向开化镇总兵覃修纲请愿,请求资助更新此庙。乐于关怀文山教育事业的覃军门慷慨应诺,捐出廉俸银数百两。受此鼓励,乡人争先恐后,偕亲友奔走出钱出力,共筹集到款项两千多银元。经大家同心协力,数月辛劳操持,殿宇终于修复一新,并将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位理学大师牌位隆重供奉于内,逢圣节皆顶礼膜拜、祭祀香火。从此,其庙被新命名为“五夫子祠”。
五子祠大成殿。(资料图)
第二年,庙宇四周墙垣砌好,大殿前平台修复,两边厢房培土加固。又过了六七年,通过龚发举等士林乡绅的关怀、督促,各类设施逐渐完善,五夫子祠规模初定。龚发举见此盛况,欣然命笔,撰写了《新建五夫子祠碑记》,勒石镌刻,永世长存。文中开篇即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荟萃于孔门,而阐发于宋儒五夫子。五夫子者,后学之津梁,而实道统接续之一方关键也,顾已列入孔庙矣。”这段话译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华夏历代圣贤,道德风范与治国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最终汇集在孔儒门中,以后由宋代理学大师五夫子阐述而发扬光大。五夫子理学,为繁衍孔孟之道起到桥梁作用,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所以他们在孔庙中列有显赫牌位。
龚发举在文中写道:“呜呼!五夫子祠重现昔日兴盛之况。我站在庙宇前,南望金钟石壁诸山,在云霞中时隐时现;西望36峰如戟雄列,簇拥葱翠,拖曳岚烟;其东山之巅,雁塔高耸摩天。又添二台斜阳返照,好似山披万缕晴霞。”每当白云飘去,和风畅回,在小鸟鸣叫着上下翻飞的垂杨丛桂间,只见庙宇红墙隐约露出一角,更添玄奥旷远的幽静,诚然是文山境内的名胜区域啊!他在文中饶有兴致地描绘了文山城四周的锦绣山河及五夫子祠风景,可见其在干了一番“恭敬桑梓”的伟业后,心情是何等舒畅、豪迈,对家乡是多么的热爱。
龚发举还撰书长联一副,悬挂于五夫子祠大殿楹柱之上。上联感慨文山数百年兴衰浮沉的巨变,欣然歌颂文山四方美景,深情缅怀对家乡热爱之情;下联紧扣修复五子祠主旨,表达对孔孟伦理渊源的崇敬,以及文山能复古学习宋代理学的深切期盼。
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使昆明大观楼名扬天下;龚发举的《五子祠长联》,同样使文山五子祠举世闻名,百余年来在文山人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康熙年间,知府李锡在当时的文庙前修凿了泮池。为何文庙前都有泮池?先从春秋时一个典故讲起,鲁国君王鲁僖公重视教化,曾在名叫泮水的河畔设泮宫,请孔夫子教授学生。从此孔庙前都要修泮池,象征儒家学说教育的延续和对孔夫子的景仰。
五子祠正门。(资料图)
文庙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搬迁重建,但泮池是搬不走的,五子祠修复重光后,改称为“学海”。当年学海周围广植榕柏垂柳,环绕池畔有林荫小道。池内满植莲花,据说这些莲花很灵验,每当池里开出奇异的鲜花,就预兆当年或次年,文山会有乡人高中进士、翰林等京都要职。
池畔还建有“君子亭”,专供文人士绅在内吟诗作对、挥毫泼墨。1931年,创建省立第四中学后,君子亭改建成文山第一座安装大玻璃窗的图书馆,内有大量古今珍贵图书,供民众阅读。
三百余年来,从文庙到五子祠,再从筹办新学制高等小学堂,到文山州一中前期,这里曾经是文化圣地。它是文山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缩影,记载了文山几代高等学府的沉浮兴衰,培养造就出成千上万位文人学士及各行各业精英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五子祠一直是文山城重大集会的场所。例如,庆祝文山解放军民大会、庆祝文山成立公私合营大会、庆祝文山建州大会等,都在这里召开。
20世纪80年代前,这里还是文山各大单位体育竞技及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每到傍晚,游人络绎不绝。
(谢隆文)
(编辑:吕静 排版:尹颖 二审: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