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古乐器的“活化石”——文山三眼土洞箫
发布时间:2023-02-27 10:51:13
早春二月,桃红柳绿、春光剔透。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始,作为迎春调的三眼土洞箫,就会在文山市彝族聚居区开始吹奏,如布谷催春,传送春播的喜讯。
三眼土洞箫。【资料图】
三眼土洞箫这种土乐器,在当地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人为它感到惊奇。彝家人不知道,他们拿在手里的三眼土洞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他们习以为常的这种“泥巴东西”,在音乐世界里却是专家们难得一遇的“活化石”。
20世纪80年代,文山音乐研究人员梁宇明去彝寨收集民歌,发现了这种“不值钱”的古乐器“活化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云岭歌声》杂志上,世人方知,在滇东南的这个彝家山寨里竟有几千年前的古乐器“活化石”。2009年,被聘为文山学院客座教授的梁宇明与音乐系副教授吕国敏为保存和推广这种乐器“活化石”,共同开展研究,完成文山学院校级课题《文山彝族土洞箫研究》。课题中的《使用着的乐器“活化石”——三眼土洞箫》《三眼土洞箫的音乐特性》《文山三眼土洞箫的制作和演奏》三篇论文,发表于《民族音乐》等国家民族音乐核心刊物。其中,《使用着的乐器“活化石”——三眼土洞箫》一文荣获第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论文铜奖。
凝聚着古老悠久历史和浓郁古朴民族风情的三眼土洞箫,伴随历史的沧桑巨变,这一令人叫绝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岁月时光。
据考证,文山市追栗街镇大兴寨彝族诺科人称之为“底劳”的三眼土洞箫,就是流传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埙,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多为陶制,故又称陶埙,也有用石、骨或象牙制成。其形有球状和椭圆形等数种,音孔一至三五个不等。吹埙为乐的场景,古代屡见不鲜。作为远古时期农耕文化的祭祀遗风,今天的埙,有失传灭亡、濒临绝境的危险。而埙以三眼土洞箫的身份,在云南边疆彝家山寨中“活”了下来,成为见证历史沧桑和风雨岁月的乐器“活化石”,显得弥足珍贵。
据《文山县志》载,三眼土洞箫即三孔陶埙,为文山县(今为文山市)追栗街镇大兴寨彝族诺科人特有乐器。用白陶泥捏成球形,掏空内膛,制成“腰粗、底平、嘴尖”的鸭梨状土坯,顶端开一吹孔,后腰部和两侧各开一个音孔,经烧制而成。能吹奏出4个音,音调高低,随腔体大小而异。三眼土洞箫音量较大,音色圆润低沉。只在每年春耕前铲草皮烧灰、修田埂时吹奏,入秋后渐息,有祝福五谷丰登的祭祀含义。
三眼土洞箫演奏。【资料图】
大兴寨的民族民间艺人张化珍,用三眼土洞箫演奏的独奏曲《催春调》,因高超的表演技艺,曾荣获云南省音乐演奏二等奖,登上了云南电视台。原文山州民族歌舞团的张俊曾把古韵悠悠的三眼土洞箫吹奏到俄罗斯、越南等国家。三眼土洞箫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注意,并拍摄了专题片《云南古乐器的“活化石”——文山三眼土洞箫》,在全国热播,让全国观众领略到了文山彝族诺科人三眼土洞箫的无穷魅力。
在寻访三眼土洞箫的同时,还发现了与其堪称“姊妹乐器”的三眼土巴乌,彝语称之为“底哩”。土巴乌以竹为管,上端有节,音色浑厚柔和,多用于男女传情。
每逢金风送爽、秋果累累的时节,阿诺妹(彝语,意为“姑娘”)和阿黑哥(彝语,意为“小伙子”)们,就会在悠扬悦耳的三眼巴乌声中,聚集在一起,彻夜欢歌,尽情舞蹈。三眼土巴乌成为彝族诺科人驱除疲劳、娱乐人生的一剂良药。
如果说,三眼土洞箫是“春之声”的话,那么,三眼土巴乌就是“秋之韵”;如果说,三眼土洞箫吹的是吉祥调,那么,三眼土巴乌吹奏的就是爱情曲。
火舞狂欢,激情仲夏之夜。每当一年一度的大兴寨“火把节”熊熊的火把燃起时,你就会听到古韵悠悠的三眼土洞箫不绝于耳,听到悠扬悦耳的三眼土巴乌绕梁鸣响,让人们真切地领略到彝族古乐器独特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朴恒久的艺术魅力。
古乐飘飘,这个只能吹奏出4个音的泥巴做成的乐器,在现代乐器世界众多的兄弟姐妹之中不是一个起眼的角色,但它却是中华乐器史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头连接着几千年前的乐器起源点,一头连接着新世纪的乐器使用现实,担当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三眼土洞箫值得人们去保存,去研究,去传承,去发展。
(通讯员:周晓文)
(编辑:吕静 排版:向传帅 二审:资云波 终审:周味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