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市里布嘎社区: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充满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28 09:04:32
走进文山市新平街道里布嘎社区,昔日设施陈旧、环境杂乱的“城中村”已蝶变新生。整洁的道路串联起特色餐馆与便民商店,文化广场上乡音阵阵,邻里间互助暖意融融。这个人均收入突破2.2万元的“城中饮食名村”,正以“四个一”工程为密钥,解锁基层治理的“活力密码”。
特色私房菜馆。
书记工作室:激活发展“主引擎”
在下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书记工作室”的红色招牌格外醒目。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枢纽”,这里的“代办员”队伍正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事项代办等“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办事变为“干部跑腿”“数据跑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带头深耕党建实务与矛盾调解,每季度专题研讨破解治理难题,通过“传帮带”培育年轻干部,还开发“书记精品课”与先进社区结对共建。
针对就业难题,工作室盘活闲置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引导村民发展“巷子经济”。如今,10家汤锅店、私房菜馆、特色商店沿街兴起,50%由村民自主经营,5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自运行以来,工作室累计代办服务30余件,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沉睡的资源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社区志愿者和小学生们一起过儿童节。
群众议事会:架起民生“连心桥”
“排污管网终于通到家门口,再也不用愁下雨天污水横流了!”居民李大姐的点赞,源于社区“群众议事会”的实效。这个以“1+4+X”架构组建的议事平台,由社区党支部书记牵头,吸纳工作人员、党员、群众代表及商户、乡贤等利益相关方,形成广泛参与的议事格局。
从旱厕改造到充电桩安装,议事会严格遵循“六步闭环”流程,志愿者入户征集议题,党组织审核把关,多方协商形成决议,公开落实进度并接受反馈评估。两年来,议事会统筹资金184万元,完成48座旱厕改造、4860米排污管道铺设、6800米道路硬化,16项急难愁盼问题逐一破解,群众从“旁观者”变身治理的“主人翁”。
组织交管部门开展少年儿童安全知识专题培训。
乡音协会:奏响文化“和谐曲”
“月琴弹起家乡调,邻里欢聚乐融融”,每周三傍晚,社区文化广场总有悠扬歌声传来。这是里布嘎社区“乡音协会”的固定排练场景。社区协助协会完成备案、制定章程,提供场地与启动资金,邀请专业老师指导,组织骨干外出交流,让这个初创时仅15人的团体发展到50余人。
协会打造的“乡音传情”项目,年均参与社区庆典、文明宣传活动10余场,壮族童谣、苗族山歌等非遗在传唱中传承。在协会的带动下,书画社、健身队等兴趣团体相继成立,社区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文化黏合效应持续释放。
“乡音协会”在排练节目。
志愿服务队:点亮邻里“互助灯”
清晨的社区街巷,“志愿红”身影穿梭忙碌,环境整治队清理卫生死角,为老服务队上门探望独居老人,平安巡逻队守护社区安宁。这3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以“党建+专业社工+志愿者”模式运行,20余名志愿者经专题培训后,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群体开展服务。
队伍融入“志愿彩云南”品牌,打造“里布嘎邻里帮”特色项目,通过“公益创投”承接“牛皮癣”清理、老人关爱等任务,联动商户资源提供物资支持。目前,志愿者已清理“牛皮癣”2000余平方米,整治卫生死角200余处,开展关爱活动50余次,惠及群众上千人次,邻里互助新风尚蔚然成风。
从“治理难点”到“示范样板”,里布嘎社区以“四个一”工程为抓手,用党建引领聚合力,以多元共治解民忧,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充满活力,在城乡融合发展的画卷上,绘就出幸福和谐的民生图景。
(黄鹏 盘得胜)
(编辑:郭韦 美编:冯鹤 二审:刘虹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