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西畴精神”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探索

发布时间:2019-12-19 14:26:57   阅读 15953  

朱法飞 文山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西畴精神”是一座“不甘落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丰碑。这种精神,焕发着历久弥新的神奇光芒,彰显出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偵,是中华民族行健向强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的伟大昭示。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工实干加油干!”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的回答掷地有声。“石破天惊”“绝地逢生”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感天动地的篇章,演绎出最具震撼力的脱贫大戏。“西畴精神”是一面永恒的精神旗帜,它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所在,又倡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劳的人民,伟大的创造,闪光的精神,为减贫史创造了“文山奇迹”,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文山经验”。“西畴精神”是一座“不甘落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丰碑。这种精神,焕发着历久弥新的神奇光芒,彰显出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是中华民族行健自强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的伟大昭示,具有跨越时空、散发永恒魅力的深远影响。

“西畴精神”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

“大国攻坚、决战2020”。这是总动员,这是冲锋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是文山最大的短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不拖全省全国后腿,这是文山最大的政治。

文山是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全州国土面积中山区、半山区占97%,岩溶地貌占53.4%,石漠化面积8318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825平方公里,是滇桂黔石漠化地区喀斯特岩溶地貌极端发育的主要区域之一。面对“绝地”,文山各族儿女不悲观、不气馁、不埋怨、不放弃,喊响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时代最强音。截至2017年8月31日,全州动态识别出的贫困人口达41.9万人,贫困发生率13.27%,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难中之难。需要啃硬骨头,需要攻城拔寨。

二十多年前,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西畴人民不悲观、不埋怨、不放弃,向大山进发、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铸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蚌谷乡木者村的300多名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摸石谷”的石旮旯里炸石造地,拉开了西畴人民向石旮旯要地、向石旮旯要粮的序幕。经过105天苦战,他们用炸药炸、铁锤砸、炮杆撬、錾子凿,硬生生在石旮旯里刨出了600多亩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亩产400多公斤,产量是以前的4倍,一举甩掉了“口袋村”帽子。从此,炸石造地的炮声在西畴大地上轰然不息,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补助政策支持着全县各族群众不断掀起“三保”台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热潮。1995年12月26日,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在文山召幵,把木者村炸石造地典型列为现场参观点,省委、省政府对西畴人民的脱贫首创精神予以高度赞誉,从此,“西畴精神”响彻云岭大地。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摆脱贫困是文山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夙愿。科学的决策来源于对州情的熟知。州委主要领导带头,到最贫困家庭,到最落后乡村,察真情,看真贫。进壮乡、爬苗岭、走边关、访老区、入战区。遍访全州村村寨寨、山山水水开展大调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文件,明确了决战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州上下以“西畴精神”为动力,以壮士断腕的态度和决心,担当起脱贫责任。

“西畴精神”树立的精神丰碑

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文山人民面对自然恶劣、生活窘迫的困境,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等观望,而是先干起来,赢得各方支持。正是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了从被动“等”到主动“干”的转变,正是拼命豁出去的一股子豪气、正气、勇气激励着他们生生不息、顽强拼搏,才实现了文山人民从安贫守命到穷则思变的深刻觉醒,把昔日的乱石窝窝变成了生态绿洲、美丽家园。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作为“西畴精神”的灵魂,自始至终贯穿在其孕育产生和发展丰富的历程中,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统一体。文山人民将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融入“西畴精神”,勇于探索、敢于拼搏、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使其成为文山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利器。

勤劳实干的实践品质。“西畴精神”将“苦熬”转变为“苦干”,将“坐等受穷”转变为“实干致富”,传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劳动人民本色,让民族精神绽放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文山人民正是发扬了这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时代精神,才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险关,跨越了一重又一重障碍。

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面对“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生存环境,文山人民敢于摒弃一切思想禁锢,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初毅力敢攀高峰、敢渡深水、敢涉险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从内心深处喊响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最强音,以不甘落伍、奋发有为的姿态勇立时代潮头。

“西畴精神”的内涵实质及实践要求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就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实质及实践要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文山人民没有怨天尤人、丧失志气、坐等观望,而是先干起来,用干的行动、干的劲头感动社会各界,赢得各方支持。正是在思想认识上从被动“等”到主动“干”的深刻变化,燃起了文山人不折不挠、决战贫困的火苗。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文山的许多地方从昔曰的乱石窝窝变成了今天的满目绿洲,从不宜人居的地方变成了美丽家园,成为穷则思变的范例。

勤劳实干的实践品质。勤奋是“西畴精神”的本质特征。“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全靠劳动创造。“西畴精神”将“苦熬”转变为“苦干”,将“坐等受穷”转变为“实干致富”,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洋溢着时代的活力。文山人民正是发扬迎难而上的实干、巧干、创新干精神,以干为先,以干凝心聚力,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险关,跨越了一重又一重障碍,干出了不凡的业绩。

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面对“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生存环境,文山人民敢于担当、勇于挑战、攀高不止、奋斗不懈,勇敢地向大山、向贫困、向恶劣的生存环境宣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闯出了一片生存发展的新天地。正是因为有了敢攀高峰、敢渡深水、敢涉险滩的勇气,文山人民才从内心深处喊响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时代最强音,在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实践中创造出奇迹,矗立起丰碑。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是“西畴精神”的灵魂,贯穿于“西畴精神”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延续历史的精神传统。文山人民将本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韧不拔、奋发有为融入“西畴精神”,牢记初心、不断进取,使其成为改变现状、推动发展、成就未来的精神利器。

以民为本的人民情怀。“西畴精神”来源于群众,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是党员先锋模范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西畴县历届党政领导和基层党员干部在弘扬传承“西畴精神”中,以带头苦干实干的实践品质和“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先锋本色,树起了“忠诚、干净、担当”的榜样。以干在前、冲在前的实际行动诠释执政为民理念,凝聚了民心,聚合了民力,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蓄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畴精神”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时代重读、重解、重用“西畴精神”,对于激励各族人民以昂扬向上、奋勇前进的精神状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有利于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1955年毛泽东同志对西畴作出重要批示的那天起,西畴人民就更加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作为一种政治品格,植入骨子里,融在血液里。“西畴精神”源于西畴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生动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在西畴得到贯彻的具体体现,也必将成为新时代凝心聚力、引领发展的精神“压舱石”。党的+九大研究部署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集结号。大力传承弘扬“西畴精神”,将更加坚定文山各族人民始终不渝听窣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以蓬勃向上、守护家园、’追梦圆梦的昂扬斗志建设文山、发展文山、振兴文山,开创全州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生动局面。

有利于坚定撸起袖子加油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发表的新年贺词中,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擔起袖子加油干”;在2018年新年贺词和春节团拜会讲话中,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特别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远大理想,民族复兴中国梦建立在全面小康基础之上,更建立在脱贫致富基础之上。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首要、最紧迫的重大政治任务。脱贫攻坚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达到依靠精神脱贫实现物质脱贫的目的。“西畴精神”所体现的“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的价值取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和最好印证。大力传承弘扬“西畴精神”,有利于解决好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宗旨意识淡化、扶贫信心不足、工作作风不实、办法措施不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克服畏难悲观情绪和精神懈怠状况,发扬苦干实干和务实担当精神,为真扶贫、扶真贫建功立业;有利于解决好贫困群众不想脱贫、不会脱贫、不能脱贫的问题,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等靠依赖、争戴穷帽等旧的观念习俗,树立“贫困可耻、致富光荣”的新思想新理念,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实现勤劳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有利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畴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延续与升华。从“西畴精神”的起源看,它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形成的精神财富,是对“兰考精神”等的历史延续和时代传承;从“西畴精神”提出的过程看,它形成于炸石造地的蛙谷之路,落脚于新农村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江龙之路、三光之路,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孕育产生和不断丰富发展的;从“西畴精神”的本质看,它诞生于西畴,成长于壮乡苗岭、云岭大地,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成长于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是党领导人民发挥主体作用进行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彰显。“西畴精神”在西畴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和发扬光大,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作用。“西畴精神”集中反映了民族品格和时代风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相互贯通,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时代精神的生动缩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畴得到践行落实的具体体现。大力传承弘扬“西畴精神”,有利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解决好“思想缺血、精神缺钙”的问题,激发我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精神锐气,勠力同心闯出精准扶贫新路子,干出精准脱贫好成绩,过上幸福安康好生活。

有利于凝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谱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既要对标对表党的+九大确定的战略部署和目标任务,又要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各项任务,一级做给一级看、一层带着一层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迫切需要各级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拼搏进取精神,更加勤劳实干、奋发有为。大力传承弘扬“西畴精神”,既有利于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又能让干部群众看到差距、明确任务,以“钉钉子精神”苦干实干加油干、勠力同心团结干,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有利于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生动局面。“西畴精神”与当前云南省正在大力弘扬的“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在内涵要求上是相互关联、保持一致的。大力传承弘扬“西畴精神”,不仅有助于推动形成一股不甘落伍、后来居上的蓬勃力量,而旦还能够为党员干部提供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和生动范例,激励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创造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