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用“西畴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文山州在北回归线上创造减贫奇迹
发布时间:2019-12-19 14:30:22
编者按:2019年6月27日至28日,省委书记陈豪深入文山州广南县,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发扬“西畴精神”,压实政治责任,坚定决胜信心,以脱贫攻坚成效检验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和工作作风,以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弘扬“西畴精神”,决战脱贫攻坚,文山人民的回答掷地有声。文山州斗“石癌”战“贫魔”,“石破天惊”“绝地逢生”,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感天动地的篇章,演出最具震撼力的脱贫大戏,形成了绝地逢生”的精神高地。文山人民创造的“西畴精神”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精神内核和强大精神动力;在北回归线上创造了人类减贫奇迹,为中国减贫史创造了“文山奇迹”,为全国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文山经验”。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萝。”一首久传的民谣,道出文山人民的困境与愁苦。北回归线横贯全州,最高海拔2991.2米,最低海拔107米。每年夏至日,这里太阳光垂直照射,是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地方,也是观测太阳直射的最佳地点。在文山州31456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山区、半山区占97%,岩溶地貌占53.4%,石漠化面积8318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825平方公里,是滇桂黔石漠化地区喀斯特岩溶地貌极端发育的主要区域之一。基本州情概括起来是“老、少、边、山、穷、战”六个字,截至2017年,全州动态识别出的贫困人口达到41.9万人,贫困发生率13.27%,可谓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难中之难。
勤劳的人民
脱贫攻坚“文山奇迹”的代表是西畴县。西畴县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99.9%以上是山区,其中裸露半裸露的岩溶地区占75.4%,人均耕地只有0.8亩。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到西畴县考察后,给出的结论是:西畴县是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早在1955年,毛泽东同志就为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典范——西畴东升农业生产合作社写下了《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的光辉按语,激励着世世代代西畴人民勇往直前跟党走。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蚌谷乡木者村的300多名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摸石谷”的石旮旯里炸石造地,拉开了西畴人民向石旮旯要地、向石旮旯要粮的序幕。经过105天苦战,他们用炸药炸、铁锤砸、炮杆撬、錾子凿,硬生生在石旮旯里刨出了600多亩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亩产400多公斤,产量是以前的4倍,一举甩掉了“口袋村”帽子。从此,炸石造地的炮声在西畴大地上轰然不息,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补助政策,支持全县各族群众,不断掀起“三保”台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热潮。为解决生活口粮,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群众纷纷借鉴木者村的做法,自发炸石垒埂建造“三保”台地。20多年来,全县共建成“三保”台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问题。1995年12月26日,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在文山召开,把木者村炸石造地典型列为现场参观点,省委、省政府对西畴人民的脱贫首创精神予以高度赞誉。从此,“西畴精神”响彻云岭大地。
要致富,先修路。西畴县99.9%的面积是山区,群众多半居住在大山深处,饱受交通出行难困扰,为解决出行难问题,村村寨寨都主动集资、投工投劳,开挖公路。20多年来,全县共开挖进村道路3000多公里,乡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在开山劈石修公路破解出行难题中,西畴人民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大山深处张家老林村的张仁贵家,一家4口人中有3个是残疾人。为了修路,他们一家人凭着大锤、炮杆、働头等简陋工具,用两年时间“抠”出了2.2公里的进村路。居住在悬崖峭壁上的西洒镇岩头村,15户人家在共产党员、村民小组组长李华明的带领下,坚守苦干12年,硬生生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进村公路,圆了世世代代的“通路梦”。修路中,村民李光祥为挣钱偿还修路借债,到安徽省一个薄膜厂务工,右手臂不小心被机器绞断,他却把厂里补偿的伤残费用在了修路上。如今,在人村路旁的悬崖峭壁上,錾子凿出的一条条深深凿印和“实干”两个大字,记录和见证了岩头村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艰辛。在鸡街乡肖家塘村,共产党员、村民小组组长侯寿高带领4户人家用了6年时间,修通硬化了5公里进村路,谱写了“现代愚公”开山凿路新传奇。村民邓招才为修路,一个手指被石头压断了,但他没有中途停下,找点草药敷上后又继续修路;4户人中还有一个叫姚仕斌,因为修路积劳成疾,还没等到公路修好就匆匆去世,他的儿子姚成云又接着修路,只为圆父亲没有做完的“通路梦”。在蚌谷乡海子坝村,身患乳腺癌的女党员、村民小组原组长谢成芬带领群众苦干近3年,硬化了全长8公里的水泥路,谱写了击败贫困、战胜病魔的赞歌,创造了美丽生命的奇迹。
峰丛如林、岩溶遍布的地形地貌,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在打响生态环境保卫战中,西畴县从炸石造地转向综合整治,探索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新模式“六子登科”: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人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先后对长菁、三光等片区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整治。兴街镇江龙村是西畴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村寨。2004年,在退休教师刘超仁等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自筹资金,铺筑进村人户水泥路,建盖活动室,安装路灯,建设村内花园,发展“一村一品”增收产业,不等不靠自发建设新农村,成为全县第一个群众自建小康村。如今,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已从当时的200多元增加到9300元,他们种的柑橘卖到越南,年收人达到80多万元。江龙村实践充分体现在群众喊出的那句口号上: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
伟大的创造
“大国攻坚、决战2020”。这是总动员,这是冲锋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是文山最大的短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不拖全省全国后腿,这是文山最大的政治。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文山州广大党员干部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军,是冲锋在一线的战士。广大党员争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表率,时刻不忘党员身份,时刻不忘人党时的庄严誓言;树立“披荆斩棘,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肩负“立于潮头、勇攀险峰”的使命担当,时时刻刻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把贫困户放在心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脱贫攻坚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到及时发现解决,努力化解矛盾;进一步明确责任、找准问题、迅速整改、狠抓落实,立个人修养的品德,立对党忠诚的大德,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筑牢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以扎实过硬的作风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面对文山这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地区,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必须以攻城拔寨、壮士断腕的信心和决心,采取超常规措施,脱贫攻坚已成为州委书记带领、州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
科学的决策来源于对州情的熟知。州委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开展大调研,察实情、访真贫,深人最贫困家庭、深入最落后乡村,进壮乡、爬苗岭、走边关、访老区、人战区,遍访全州104个乡镇,足迹遍布全州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一年中召开的13次州委常委会议就有9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文件,明确决战时间表和路线图,担当起脱贫责任。
“采取超常规举措,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2017年9月2日,在州委九届三次全会上,州委主要领导同志向全州发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进军令。战胜贫困这个非常之敌,全州360万名干部群众以愚公之志下非常之功。面对作战命令,全州上下立下军令状,紧扣贫困户实现“项目扶持、安全稳固住房建设、孩子上学帮扶、医疗救助、产业扶持、农民合作组织、教育培训和素质提升、安全饮用水、干部挂联”9个全覆盖,贫困村实现“硬化道路建设、村卫生室和乡村执业医生、村集体经济、党的组织和建设、电商和信息化、环境综合整治、部门包村”7个全覆盖的目标,以超常规措施攻坚克难。
超常规,体现在一次全会和一个《决定》。2017年9月2日,中共文山州委九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脱贫攻坚,州委委员全票审议通过了《中共文山州委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了全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8县(市)先后脱贫摘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拖全省全国后腿。全州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壮乡苗岭迅速掀起“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弘扬西畴精神,决战脱贫攻坚”的热潮。牵住“牛鼻子”,开对“药方子”,就能拔掉“穷根子”。《决定》提出,实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大行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脱贫、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生态建设脱贫、教育脱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金融脱贫、社会扶贫脱贫行动。“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文山各族干部群众发出以干非常之事、竟非常之功的呐喊,凝聚起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不忘初心使命、继续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前行在奋勇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康庄大道上。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文山州举全州之力,吹响“百日冲刺”的冲锋号。对照清单逐项盘点补短板,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倒逼各项任务的完成,确保如期脱贫摘帽。基础数据精准行动,把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再充实、再完善、再修复,做好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录人、比对、清洗工作,使数据库系统数据、纸质材料与实际情况实现“三统一”。扶贫政策对标对表落实行动,全面掌握、熟悉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要求,充分结合文山实际,谋划出具体措施和办法,提高政策落实的效果。脱贫标准实化细化行动,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考核指标要求,再细化、实化,有统一、明确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杜绝机械式的理解和简单化的处理,把工作做准做细做实。贫困群众就业和产业带动行动,就业带动方面,结合劳动力实际,采取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形式,让贫困群众自觉、积极地参加劳动,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持续而稳定的收人,实现有尊严的脱贫;产业带动方面,进一步盘活资源、资产,把贫困群众组织、吸纳到现代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中,使贫困群众能够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红利。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按照净化、绿化、亮化、便利化要求,推行西畴“五分钱”工程,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卫生厕所改造、生活污水处理、杂物整齐规范摆放、房屋墙面美化等工作。“抚今忆昔”感党恩教育行动,通过各种宣传和群众性活动,让贫困群众历苦知苦、倍加珍惜美好生活,提高满意度。农村移风易俗行动,采用多种形式,发挥乡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一约四会”的作用,开展文明新风教育,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和法治教育,引导人们崇尚科学、破除陋习、遵纪守法,改善乡风民风。乡村道路治理行动,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加强村道的路基加固、路面平整和清理、边坡修理、标识设置等工作。扶贫模式和亮点总结归纳行动,每个县(市)至少挖掘出3到5个有亮点的做法、模式、措施、成效,充分展示出文山脱贫攻坚的举措、经验和成效。
闪光的精神
“西畴精神”是伟大的、闪光的,是跨越时空、散发永恒魅力的人类精神高地,感动了文山,感动了云南,感动了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6年12月,省委书记陈豪作出“重读、重解、重用‘西畴精神’”的重要批示;2017年3月20曰,《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西畴精神”事迹的宣传报道,再次唱响了“西畴精神”;2017年10月19日,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云南省代表团团长、
省委书记陈豪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特别提到“西畴精神”时强调,要在全省大力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西畴精神”,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状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让广大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依靠自身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创造美好生活;2018年5月22日,新华社以《在山旮旯里创造奇迹——云南西畴依靠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致富新路》为题,宣传报道了“西畴精神”。
“西畴精神”激发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当地及时成立“西畴精神”讲习所,各地党员干部慕名到这里学习。2019年3月13日,为深人推进“西畴精神”的宣传教育,省委宣传部组建“西畴精神”宣讲团,在全省组织开展“西畴精神”进贫困地区巡讲活动。2019年4月19日,“西畴精神”宣讲团首次走进省纪委监委机关宣讲。2019年5月以来,“西畴精神”宣讲团到对口帮扶的上海、北京和四川,以及省级机关进行了多场宣讲。
文山州大力弘扬“西畴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取得了历史上脱贫攻坚最好成效。2018年底,全州累计已经实现473个贫困行政村出列,49.2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从819个减少到346个,贫困人口从64.3万人减少到15.0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2%降到4.71%。令人震撼的是,2019年4月30日,文山州的砚山县、西畴县高质量脱贫摘帽,浓缩了全州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这是文山州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整县脱贫“零”的突破,也是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和州政府的带领下,坚忍不拔、生生不息,向贫困宣战的一部史诗。实践证明,只有新中国,只有新时代,小康梦想才能实现!
(执笔:朱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