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人民日报海外版讲好文山州脱贫故事——发扬“老山精神” 攻坚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2020-04-18 08:27:15 阅读 41453
发扬“老山精神” 攻坚脱贫致富
在祖国遥远的西南边境线上,有一个著名的民族之乡——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猛硐瑶族乡。五年来,这个经济发展欠发达的民族山村,通过组织农业集体合作社的方式,迅速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推动着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猛硐瑶族乡地处边陲,交通不便,是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经济贫困乡。这里居住着瑶、苗、壮、汉、傣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98%。这里群山峻岭、层峦叠嶂、物产资源丰富。这里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热带季风气候使这里冬暖夏凉。
猛硐瑶族乡地处边陲,交通不便,是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经济贫困乡。这里群山峻岭、层峦叠嶂、物产资源丰富。图为猛硐瑶族乡域内的老山主峰。(张福俭 供图)
猛硐乡地处战略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片热土之上,洒下了历代爱国英雄和革命烈士的鲜血,先后涌现了抗法英雄项崇周等著名爱国将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涌现了多个英雄战斗集体,涌现了排雷英雄杜富国等英模人物,铸就了以艰苦奋战、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
“老山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红土地,成为爱国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研究基地。
也正是因为特殊的区位和经历,使猛硐乡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受到制约。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条件较差,猛硐乡一带目前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整体发展也有一定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猛硐乡的发展不断加速,展现新的希望。
“老山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图为大山深处的猛硐瑶族乡概貌。(张福俭 供图)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推动社会发展的好政策, 中共文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猛硐地区老山一带的发展,给予这一带具体的优惠政策。中共麻栗坡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政策,大力支持经济文化发展。
党的农村发展政策不断吸引着从猛硐乡走出去的人才,坚定了凤还巢的信心和勇气。2014年,在党的政策感召下,从猛硐乡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陶旭毅然决定从外地返回家乡。陶旭决心与乡亲们共同创业,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走出一条共同致富的路。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村民合作社管理的茶山。(张福俭 供图)
大学生陶旭的经历很有代表性。1991年出生在猛硐乡这片充满英雄故事的土地,自小听着老山英雄故事长大,深受“老山精神”教育。2012年陶旭大学毕业后,他按照原来愿望离开了山寨到沿海发达城市去发展了。在城市工作的两年里,拓宽了眼界,增长了很多见识和阅历。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创新理念,以及给人民带来的富裕生活和精神面貌,深深地触动着陶旭。他联想到家乡经济的贫困和文化观念的落后,联想到乡亲们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动,联想到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联想到山寨里强壮劳动力走后剩下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他很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儿什么,他决定返回猛硐乡,带乡亲们一起共同创业,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他的想法得到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016年4月,在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猛硐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在陶旭的组织动员下,麻栗坡县陶阿哥养殖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他成为这个合作社的第一位带头人,踏上了参与猛硐乡脱贫攻坚工作的征程。
麻栗坡县陶阿哥养殖专业合作社紧紧围绕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服务于全乡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脱贫攻坚,为推进猛硐乡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合作社的工作很快打开了新的局面。
猛硐乡包括了老山、扣林山、老君山、大丫口、太阳湾等几座大山,还有猛硐河、南江河、昆脑河等几条河。整个地区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非常适合发展养殖和种植业。当地山里有一种野生的胡蜂,是云南人最爱的山珍野味。胡蜂是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胡蜂的尾毒还是一种珍贵药物,市场价值极高。
乡亲们对胡蜂有一定的野养经验,发展产业基础好。陶旭开始向乡亲们请教并查阅资料。他发现,胡蜂养殖成本低,生产周期短,不用花钱就可从山上找来养。一群胡蜂养殖4个月左右的就可收得蜂蛹几十斤,每斤可卖一百多元,经济收益快,合作社组织村里几家有经验的农民开始了胡蜂养殖合作生产。为解决新的问题,合作社开始组织人力进行科学研究,拜访生物专家,边学边实践,再把学到的技术传给周围的乡亲,还结合本地自然气候条件,成功开发了更加适应本地条件的胡蜂养殖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秋天配种技术、冬天越冬技术、春天苏醒技术和胡蜂筑巢技术。
科学养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合作社正式开始了胡蜂养殖。积极为合作社社员提供蜂业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为开拓市场销路,对合作社各户生产的各种蜂产品全部保底收购,免除了社员的后顾之忧。
合作社社员各户得到了很好的经济收益,但合作社以外的大部分群众仍然守着良好的养殖资源过着贫困的生活,应该联合更多的乡亲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合作社成员开始挨家挨户的动员,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合作社开始发展壮大,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和蜂业养殖爱好者一起养殖胡蜂。为普及提高养殖技术,合作社免费培训社员,继续保底价收购社员们的各种蜂产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合作社发展壮大,形成了较大生产规模,有力地推动了猛硐乡的脱贫攻坚工作。至2019年底,合作社成员发展至62户,其中包括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6户。合作社已具有了一个专业化的养殖队伍,并培养蜂技术员人3名。合作社养殖规模扩大、品种增加,共养虎头蜂20窝、葫芦蜂60窝、七里蜂50窝、大夜蜂20窝、小黄蜂20窝、大黄蜂50窝。合作社市值达到60万元。通过合作社的生产和分配,入社的各户人家经济收入有了普遍提高,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2014年,从猛硐乡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陶旭从外地返回家乡。与乡亲们共同创业,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走出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图为麻栗坡县陶阿哥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陶旭在查看作物长势。(张福俭 供图)
猛硐乡山高险峻、云雾缭绕,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70%。这里生长的万棵百年古茶树,尤其珍贵。猛硐古树茶生态环保、香气鲜纯、清澈明亮、甘甜爽口,一直是明清时期的朝廷贡品。前些年由于古树茶分户散养,加工工艺不够统一规范,品牌声誉受到影响。这么好的古树茶甚至被外地茶商作为原料收购了,猛硐人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收益。
近几年来,猛硐乡党委、政府,一直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力求把猛硐茶产业做强、做大。为了拓宽产业范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10月,合作社召开全体成员大会,会议讨论决定,在发展好养蜂产业的同时,再把经营范围扩大到茶叶产业上来。
在乡亲们的支持下,2019年11月,合作社成功租用了两个村集体的茶园800亩。合作社管理的茶园共2000多亩,百年古茶树一万多棵。合作社继续扩大了社员,至2019年12月底,合作社社员已增加到128人,86户。其中贫困户38户,50人。
合作社把800亩茶园统筹划分给86家农户管理,每月按各户管理收购的产量分红。在9个月的采茶期内,每个农户月均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
麻栗坡县陶阿哥养殖专业合作社秉承“为民服务、助民增收”的办社宗旨,为贫困山寨的发展做出了可喜成绩。他们在“老山精神”的鼓舞下,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 张福俭)
编辑:曾炜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