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宗富春:大山里的“双语教学”
发布时间:2020-04-30 15:38:56 阅读 9910
曼竜村条件艰苦,孩子们学习条件也不好,记得刚开始的瓦房,记得一双双充满求知的眼睛,让我更加坚定我的教育事业,要让生我养我的村庄变得更加美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祖国花朵。我所教的班级里大多是苗族、彝族(花倮支系)学生,这些少数民族孩子几乎与外界隔绝,汉语基本听不懂,刚开始教学却不知从何下手,我就试着用一句少数民族语言、一句汉语一字一句的教学生,开启“双语教学”模式,让孩子们慢慢地学会了很多东西。
记得开学第一天,由学生到教师这种身份的转变,对我来说,刚开始是非常不适应的,我站在讲台上满怀激情地给学生讲课,一堂课下来,孩子们都不知道我讲了什么,一连几天都是这种情况。我很苦恼,也很不解,当时我彷徨了,但是当我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我仿佛在他们一双双那纯净的眼眸中,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无助。就是这种眼神,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他们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更多的关爱与关怀。
山区教育的生活是艰苦的,作为一名教师,我明白“育人先育己”的道理,在孩子们的心中,我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他们学习的标榜,我更是全村人的希望,因为只有我才能带着这些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教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爱的付出。我不悲观、不埋怨、不放弃、不抛弃这里的每一位学生,因为我深知传播文化知识是我的责任。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有过多次调动的机会,爱人也在县城工作,我的小孩也在县城上学,家人们都希望我能到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去工作。我也想过要到县城工作,可以一家团聚,也可以多有点时间照顾小孩。但是,我总在想,如果我走了,我们村的教育怎么办?这样艰苦的地方,那些从其他地方来的老师未必呆得住,孩子们怎么办?想到这些,我毅然放弃了调动工作的念头。曼竜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这里,我就是要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改变我们贫穷落后的面貌,让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出绚烂夺目的鲜花。
2017年9月,我被任命为曼竜民族小学校长,我感到身上的责任更艰巨了、担子更重了。在学校里,我不但教学生文化知识,带领学校老师创造学校特色,让学校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同时也把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把我们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笙”舞教给全校师生,把非遗文化融入学校大课间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去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也时刻鞭策自己,既然组织把这项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任务交给了我,那就付出更多的爱心、精力和热情,为教育好、培育好这些幼苗奉献自己,成为一名政治上合格、专业上硬朗的双语教师。
(来源 团州委)
(编辑 侯佑琴)
(排版 罗钢)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