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扶贫故事 | 刘丽——韦仁德老人的“二女儿”
发布时间:2020-06-16 16:48:08 阅读 94593
剃须刀、理发剪、指甲刀、酒精、剪刀、棉布、小型急救包……6月4日一早,刘丽从军用包里拿出各种护理、清洁工具,熟练地用酒精进行消毒。
刘丽是谁?
她是文山州道路运输管理局的“小刘”,铁厂乡坪子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的“刘姐”,坪子村建档立卡户韦仁德老人的“二女儿”,铁厂乡干部群众口中的“刘同志”。2018年2月,在单位轮换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时候,刘丽主动向组织申请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我想尽自己所能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刘丽说。
“她对我比亲生子女还要好!”
当天一早,想到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去看望81岁韦仁德老人,刘丽在对护理、清洁工具进行消毒后,开着自己的车赶往老人家。
在韦仁德的家里,刘丽拉着老人的手对老人说:“您的指甲又长了,来,我帮您剪剪。”老人像个乖巧的小孩把手伸过来给她。两人宛如家人聊着家常,剪完手指甲,又剪脚趾甲,老人没有丝毫拘束,刘丽为他剪指甲的事他似乎早就习以为常。当记者问老人,刘丽对他怎么样时,韦仁德高声回答:“好,特别好!我亲生女儿都没帮我剪过指甲。”眼里满是出欣慰和感激。
记者了解到,老人的女儿嫁到了外省,多年不曾回家看父亲,老人把刘丽当作了自己的二女儿,并让其他儿女叫她“二姐”。老人不识字,托人帮他给刘丽写了一封感谢信,刘丽心怀感激,却又心生愧疚,她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承受不起一位高龄老人对自己的夸奖和感谢。
谈到自己这样做的初衷,刘丽告诉记者,她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坪子村有一些留守老人、残疾人和患大病的人,虽然国家政策帮扶很到位,但是在这些特殊的家庭中,他们平时缺少家人的关心和照顾,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就准备了这个军用包,每次下村都会带上,为老人剪剪指甲,帮助残疾人理理头发等。
为扶贫,她3年跑坏12条轮胎
刘丽告诉记者,因为年轻时在农村生活,驻村扶贫是她的一个心愿。正巧单位挂钩帮扶的是铁厂乡,丈夫老家就是铁厂,两个原因让她于2016年就提交申请,想要驻村帮助这里的父老乡亲。但因为单位工作没人接手,刘丽的希望落空。2018年,新一轮的驻村队员报名,刘丽再次提交申请,这次她终于得偿所愿。但此时,家里71岁的老人患上脑梗,作为一名警察的丈夫很难照顾到家人。关键时候,大姐站了出来,毅然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任务,解除了刘丽的后顾之忧。
刘丽的驻村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刘丽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急得整晚睡不着。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刘丽叫村干部带着她入户走访,花了1个月的时间,刘丽走遍了坪子村所有群众的家中,深入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刘丽的驻村工作就此步入正轨。
此后1年多的时间里,刘丽每天开着自己的车奔走于扶贫的路上,为此跑坏了12条车轮,修车的费用超过了3万元。汗水和无私的付出让刘丽的驻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前后向挂包单位及其他单位争取到扶贫资金25.3万,用于修缮维护村委会厕所、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道路和水窖、以及为贫困群众购买电视机等。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外,刘丽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修指甲、剪头发,带生病的老人到乡上看病,为残疾老人煮小米粥并喂其食用,自费为留守儿童购买药膏,组织同事朋友为重病村民筹集善款……这些一个个感动到无数群众的事,对刘丽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当有人问她“你是怎么耐心做到为这些弱势群体服务的?”她总是笑着说“这个容易做到,只需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就好。”
看着画报,想着自己生活的变化,韦仁德老人感触良多
在刘丽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坪子村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对于什么时候回到原单位,刘丽表示:“只要组织和群众需要,我会继续留在这里。”
(文山日报全媒体采访组 唐雪娇 徐仕桓 喻传宏 徐勇)
(编辑 郭韦)
(排版 张振飞)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