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扶贫故事|以前穷得老婆想跑,现在谁跑谁是憨包
发布时间:2020-06-16 22:02:21 阅读 28394
原标题:“憨包才会跑!”
6月4日,太阳火辣。山间的知了仿似在举办“森林好声音”大赛,PK谁的声音最嘹亮,一浪高过一浪。伴着知了的“大合唱”,上高峰,下低谷,穿行在山间密林中。当天,记者要赶去古林箐乡博甲行政村后槽村小组。这里,有一个被大家提起就竖大拇指的“传奇人物”,一个从贫困潦倒、老婆要跑,到埋头苦干,摇身一变全村首富的致富带头人。
曾经的“财产”:三间杈杈房、两只老母鸡、一张床
一辆霸气的哈弗H6 SUV停在路边,旁边停着两辆摩托车。一栋装修豪华的两层楼房傲然矗立,周边绿树环绕,鸟鸣啾啾。院子上空搭建了硕大的凉棚。菜圃里,蔬菜瓜果长势良好,都在卯着劲地展示成果。廊檐下一溜花盆,各色花卉争相怒放,缕缕花香直钻口鼻。
“王兴沛,来客人喽。”“来了来了。”随着声音,跑出来一个个头不高却很精干的中年男子。“快快快,天太热,你们辛苦了,快坐下休息喝点水。”他小跑着搬凳子招呼记者一行,又跑进跑出忙着端茶倒水、搬风扇。
喝着茶忆往事。今年38岁的王兴沛神情有点复杂。他抬眼环顾了一下现在的家,叹了口气说,“以前这里是三间杈杈房,四面透光,冬不保暖,夏不遮凉,一家9口就这么朝不保夕,相依为命,实在太苦了。”王兴沛摇摇头,眼睛有点湿润。他告诉记者,其实他的老家并不在这里,是在小坝子镇,当年因为穷,父母带他们逃荒到此。
王兴沛兄弟姐妹7人,家里人多地少,父母辛苦一年收获的粮食根本养不活这一家人,看着饿得嗷嗷叫的孩子,父母实在没辙,只得舍弃家园故土,含着泪带他们外出乞讨过活。来到后槽村,见这里人少土地多,便安顿下来。搭建了三间杈杈茅草房,一家9口就挤在杈杈房里。虽然简陋,但他们终于有了“家”,再也不用颠沛流离到处乞讨了。王兴沛说,当时逃荒来这里的有13户人家,家家都是食不饱腹。条件十分艰苦,进村的路都没有,全是从茅草丛中穿行,晴天还好,雨天根本走不了。最记得当年父母卖鸡贴补家用,凌晨三点起床步行赶往集镇,返回时天已黑透。“太穷了,连包谷饭都吃不饱,我们经常饿得眼冒金星。”王兴沛说,“父母把我们7个孩子养活养大太不容易了,我们衣服轮着穿,读书都是光着脚,没鞋子穿。”王兴沛唏嘘感叹,因为太穷,村里的男青年很难讨到老婆,就是讨来也呆不住。有两年,村里先后有七八个媳妇相约跟着别人跑了。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王兴沛立志要改变生活。 别看他个头不高,但能说会道,聪明又勤劳。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初中毕业后就去打零工贴补家用,去地里帮别人搬运香蕉,一天能赚10块钱。20岁那年,他凭着勤劳和幽默俘获了邻村一女孩的心。成家时,父母给他建了三间板皮杈杈房。分家时,只分到两只老母鸡,家里最值钱的就是那张婚床。婚前两人你侬我侬,情意绵绵;婚后捉襟见肘的日子让夫妻两人经常拌嘴吵架。女儿出生后,日子更加艰难。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看着摇摇欲坠的家,天天为钱发愁的日子,妻子开始不满,两人吵架越来越凶。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妻子穿上仅有的一套新衣服,负气离家出走了。
“你老婆和别人跑了,还不快去找回来。”有村民告诉王兴沛。王兴沛顿时脑袋发懵,心里五味杂陈,没想到这事也落到自己头上。看着女儿哭喊找妈妈,王兴沛无助又无奈:这都是贫穷惹的祸。好在妻子回来了,妻子说和村里人约着外出打工,但弄错了时间没追上。王兴沛主动认错,承诺再不发火吵架,发誓要好好努力赚钱,一定要让妻女过上好日子。从此,王兴沛更加拼命,起早贪黑帮别人扛香蕉赚钱。他每天扛得最多,别人一天扛香蕉赚30元,他一定要多出一倍。但即便如此拼,生活还是没有大的改观。
2014年,30岁出头的王兴沛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他顿时抬不起头来。村里人说啥的都有,有说“年轻力壮就当贫困户,实在不像话”,有的笑着和他说“当了贫困户,房子政府会帮你盖,缺什么给什么”。听了这些话,王兴沛心里更不是滋味,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男人,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妻子也说当贫困户很丢人。“贫困户这个称呼,让我无地自容,连睡觉都在想如何摆脱贫困。”王兴沛说。
坐等不如苦干,幸福生活干出来
脱贫不能只靠政府,致富要靠自己。为了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王兴沛暗下决心,一定要打一个翻身仗。
心里憋着劲,可王兴沛却一时无从下手:一无资金,二无技术。靠打零工只能度日,难以脱贫致富。干点什么呢?他和妻子每天都在思考商议。一天夜里,王兴沛辗转反侧睡不着。突然脑袋灵光一闪,想起村子周边很多香蕉种植大户,很多都是贵州人。既然外地人都来这里种植香蕉,说明香蕉有市场有前景,自己何不试一下?想到这里,王兴沛更加没了睡意,他决定赌一把。说干就干,妻子大力支持,拿出家里仅有的2000元积蓄,买了3000株香蕉苗,带着美好的憧憬将香蕉苗种下地,希望有所收获。
谁料天不遂人愿,由于不懂技术,香蕉苗种下几个月后,生病死了300多株。更要命的是,无钱购买化肥农药,无法加强中耕管理了。王兴沛一下陷入困境,一筹莫展,心灰意冷,燃起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此时,王兴沛接到乡农技站通知,让他去参加香蕉种植培训班。喜事接踵而至。村长也给他带来好消息,可以先去公司赊化肥农药,等卖了香蕉后再付款。这些好消息无疑给王兴沛注入强心剂。培训班上,他认真听课记笔记,做标记划重点。到公司赊了8000多元的化肥农药后,又得到2000元产业扶持资金,5万元政府免息贷款,重新买了香蕉苗进行补种扩种。天道酬勤,经过精心培植,香蕉起死回生,长势良好。2015年,迎来香蕉成熟收获季,那年行情特别好,价格高,王兴沛种植的香蕉卖了10多万元。看着这笔“巨款”,王兴沛望着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成功了!”夫妻俩对视良久,惊喜与幸福溢于言表。
收获第一桶金,王兴沛干劲更足,脑瓜也更活络了。他坚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道理。既然土能生金,何不继续在土地上再作文章? 于是他把海拔较高不能种植香蕉的荒地利用起来,又租了一些土地, 种了5亩南瓜、3亩芋头、20亩砂仁。有耕耘就有收获,这一年,王兴沛赚了20多万元。有了钱,王兴沛第一件事就是斥资30多万元,把家里的杈杈房变成两层大楼房,购置了红木沙发、大彩电等全套家具家电。生活质量大大改观,年轻爱美的妻子开始打扮了,买新衣买首饰,还绣了眉漂了唇,小日子透着蜜的甜。闲暇时,王兴沛总开玩笑调侃妻子:“现在还打算和别人跑不?”妻子佯装生气地说:“要跑你跑,憨包才会跑。”
这一年,王兴沛通过自己的双手,摘下了贫困帽;这一年,王兴沛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村民们看他有头脑有闯劲有干劲,齐力推举他当村长。得到村民认可,王兴沛捡回了自信,心里感到很自豪。“既然村民认可我,就不能让村民失望。自己富也不算真的富,更要让全村一起富起来。”王兴沛说,村里32户人家有一半是贫困户,根源就是没有产业支撑,要想脱贫快,必须产业带。
有了规划,王兴沛开始着手实施。动员大家种植香蕉、砂仁、芋头,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积极向党委、政府争取项目和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在王兴沛的带领下,村民们甩开膀子加油干。如今,后槽村的香蕉、砂仁种植已初具规模,全村种有500多亩砂仁、200多亩香蕉,村民收入大大提高,日子好了,大家精气神十足。
要想富,先修路。王兴沛建房子时,200元的砖运费都要1000元,运输成本太高。村里老人也说后槽村永远不会通路,因为只有这一个村子,属于断头路,他们今生怕是无望有路可走了。王兴沛不认输,自己的家园自己建造,路不通就自己修,他一定要让大家有路走。如今村民有了钱,又有党委政府做后盾,修路、建房就不再是难题。他粗算了一下,全村900多人,每人出资1000元,可以修通3公里的进村路。村里通公路是村民梦寐以求的事,这也是他们心里的痛。闻听要修路,大家自然极力响应,称只要把路修通,出多少钱都愿意。就这样,村民集资13万多元,投工投劳。为了保质保量完成,王兴沛把村民分成三个组,每组10户,轮流监工施工。加班加点苦干5个多月,进村公路铺好了,村民们欢天喜地。接下来的事情势如破竹,王兴沛争取上级支持500多万元,修通了7公里的通村道路,还完成了村内硬化和活动室建设,解决了村内“脏乱差”的问题,并率先完成了危房清零。
“家和万事兴”、“真爱永恒”、“福到家”,在王兴沛家一楼客厅墙壁上挂着这样三幅刺绣,这是王兴沛的妻子亲手绣制。这就是他们现在的生活,幸福有爱,和和美美。“以前,我最希望有辆电动车去赶街,现在买了两辆摩托车,都是一万多块呢。”王兴沛的妻子开心地说。
从三间杈杈房到30多万元的两层大楼房;从赤脚步行到十多万元的汽车;从一天几十元的搬运费到现在年入几十万元,王兴沛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的带领下,后槽村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大大改观。“幸福是干出来的!坐等不如苦干,伸手不如动手,只要找准路子跟党走,幸福生活一定有!”王兴沛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太阳依然火辣,但村民们奔向富裕生活的干劲更火热。离开后槽村,车子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眼前仿佛再现村民们齐力修路的热火朝天。这条路,通往幸福,通往后槽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 王玮 窦文金 李正红)
(编辑 侯佑琴)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