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扶贫故事 | 种苦参,档卡户变身种植大户

发布时间:2020-07-27 08:30:42  

栽三七,惨遇价格暴跌,欠债10多万元,被纳入档卡户行列。短短几年,在州科协的大力帮扶下,通过种植苦参,成功实现逆袭,成为当地苦参种植大户。家住西畴县董马乡通心坡行政村大箐村小组的肖兴福和肖学健父子俩的脱贫致富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大箐村属于石山区,山大沟深,到处是裸露的石头,很难见到一块平整、肥沃的土地。这个只有6户人家的小村子,由于人均耕地少,村民基本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我家爹很能吃苦!”肖学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自己的父亲,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今年59岁的肖兴福个子不高,偏瘦,为了摆脱贫困,他不怕吃苦受累。

前些年,文山三七价格很高,很多人种植三七发家致富。肖兴福也想通过种三七脱贫致富。他在试种少量三七获得成功后,于2012年贷款10多万元租下13亩土地种植三七。

种植三七是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租地、买种、搭棚……10多万元贷款很快就用完了,肖兴福只好用卖鸡、猪、牛的钱投在三七地里。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三七长势很好。为了种好三七,他几乎倾其所有,还欠了一大笔账。他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三七上,然而天不随人愿,待三七成熟上市时,三七价格跌至谷底,2元一斤的三七都没人收购。突如其来的三七市场行情击溃了他最后一点希望。无奈之下,肖兴福把辛辛苦苦种植的三七送给他的姐夫。为了还贷款,肖兴福背上行囊,开启了长达5年的打工生涯。

2014年,债台高筑的肖兴福一家在贫困户精准识别中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你们这里发展其他产业都不行,栽苦参还行。我去过很多地方,就数你们这里的苦参最好!”州科协下派到通心坡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田志明2018年来到肖兴福家作动员,并承诺:如果栽苦参,州科协将给予大力扶持。

过去,当地不少村民都会到山上采挖苦参卖钱,以3毛钱一株的价格,一人一天也能卖得20多元。不过,由于近些年村民大量采挖,野生苦参越来越少,种子价格也越来越高。肖兴福看到了商机,从山上采挖来野生苦参,尝试着育苗,种植了8亩苦参。田志明的一席话让想要迫切翻身的肖兴福一家坚定了发展产业信心,肖学健和父亲当即表示再种植10亩苦参。

说干就干。肖学健父子当年就种下10亩苦参。州科协作为通心坡村的结对帮扶单位,从种子、地膜、药水等方面给予他们家扶持。肖学健父子俩种植的苦参第二年就开花结荚,到盛果时期种子亩产量200公斤,亩产值达6万元。种植苦参为肖学健一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2018年,他们先前种下的8亩苦参卖种子收入7万多元。2019年,卖种子收入达10万元,纯收入7万多元。

尝到种植苦参的甜头后,肖学健扩大种植面积,目前种植苦参30多亩,成为整个行政村农户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家。他家今年还计划再扩种10多亩苦参,达到50亩种植面积。

肖学健一家通过种植苦参脱贫致富,为其他档卡户树立了榜样,示范带动作用明显。2019年,通心坡村种植苦参面积达到700亩,今年有望突破1000亩。在肖学健的带动下,20多名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乡来向他请教种植技术。

“作为党员的我,现在有技术、有收入、有能力带动其他村民发展产业,更应该为全村发展产业贡献力量。”甩掉贫困帽、逐渐富裕起来的肖学健决定履行党员职责,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他主动参与村干部竞选,顺利当上村委会文书一职,正在以实际行动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记者 李正兴 通讯员 隆翔宇)

(编辑  郭韦)

(排版 罗钢)

(审核 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