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文山中等学校的抗日救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5 08:51:52
义勇军独立第一大队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得以长驱直入,东北三省相继沦丧。噩耗传来,全国愤慨,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日寇侵略。首先从东三省起,义勇军运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迅速推向全国,各省各地纷纷通电宣告成立。省立第四中学闻风响应,以当时第1、2两班为基础,积极筹备成立文山第1支抗日义勇军,后经省教育厅正式编组为云南省义勇军独立第1大队,校长胡占一任大队长,两班学生为两个中队,第1中队长由教师罗华荣兼任,第2中队长由教师李先德兼任,全体教职员均编入义勇军建制,于当年10月30日发出通电宣告成立。聘请驻文滇军17团副团长张映斗及团附陈乃文为军事教官,开始军事训练。
学生原有的制服为青呢帽,白上衣、黄短裤,义勇军成立后改为灰布军服,白绑腿,佩戴义勇军领章、胸章、臂章。义勇军军旗设计为红旗中心图案绣六峰并列,象征六诏山,田野间一水中流,象征盘龙江,江中涌出一蛟,岸上一农民持钢矛刺之,寓意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1932年元旦,四中所扎的彩门上,何希孟老师撰书一联:
“国难当头,为激励青年同仇敌忾,且斟此一杯眷酒;
胜利在望,须鼓舞士气共济时艰,高唱他几曲战歌。”
“义勇军”建立以后,将早操改为军事操,按照《步兵操典》教练,晚饭后上军事课,讲授《阵中勤务》。每星期六下午规定为野外演习时间。聘请滇军18团副官刘子由住校实行军事管理,并由18团借来步枪数十支,背包数十具,每日清晨全副武装,进行操枪练习。于是全校军事化,生活秩序极为严肃。1932年秋,学校改名为省立开化师范,添招第3、4两班,其中第4班为女生班,第3班加入义勇军建制为第3中队。义勇军第一次野外行军至古木,宿营古木小学校,沿途同步开展军事演习。行军途中遇雨,师生犹鼓勇前进。是日值古木街期,到达宿营地后,分组上街进行抗日宣传。第二次野外行军西畴香坪山,宿营香坪山小学校,次早作爬山演习,登罗汉山观瀑布,下午请林开武老先生讲他于清光绪年间带兵勤王,抵抗八国联军的故事,以鼓舞学生的爱国情绪。
开师的抗日活动
开师除进行军事训练外,尤其注重宣传工作。每星期六晚上召开演讲会,练习抗日宣传,挑选讲得好的组成宣传队,于街期在县城及前往乡镇进行街头宣传,并采取实际行动抵制日货,广泛唤起民众一致抗日的情绪。
学校还将书法较好的学生编为壁报组,每日将电报局及无线电台收到的前线战况,以东北义勇军抗日活动为主,编成壁报,张贴在通衢要道。每日壁报贴出时,群众争相围观。后来传来马占山组织东北义勇军杀敌的消息,更加吸引观众。各区乡也前来索要壁报稿,学校组织同学抄写分发,于是抗日呼声遍及城乡。
在开展壁报、演讲宣传的同时,还进行演剧宣传,师生们选择报刊上的抗日剧本,在教导主任陈萱英的指导下排练,第一次在校内演出新剧旧唱《骂鬼子》双簧,由向朝斌幕前表演、吴庶吉幕后独唱,唱到“口口热血往上潮,满腔热血喷强盗”,向朝斌口含红水喷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由于文山历来只有旧戏,老百姓把这种宣传剧称作“演新剧”,也争先来看。后来由叶大绰、王需章、吴庶吉等人接连演出独幕话剧《中华男儿》、三幕剧《爱国儿女》等,尤其是《安南亡国恨》一剧,观众看后极为愤恨,散场时沿路大骂日本鬼子,有人还高呼“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使城区抗日情绪空前高涨。每次演出时,观众拥挤,很受欢迎。
救亡歌曲,也先由开师义勇军唱起,有一支《救国歌》词调悲壮激昂,唱的人感情激动,听的人也默然呜咽。歌词是:
“同胞呀,同胞呀,四万万的同胞呀!救我的国,保我的家,快起快起,救我们的中华。谁侵占我们的国土,谁屠杀我们的同胞,谁用金钱武力,把我们当作马牛?我们的国家危险已临头,国如不保,家也难留!同胞呀,同胞呀,四万万的同胞呀,救我的国,保我的家,快起快起,救我们的中华,我们的中华,中——华——。”还有“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抗日的烽火,已燃遍整个亚洲,我们为了民族解放自由,不惜任何代价,甚至我们的头颅……”这些歌曲由学校而遍及民间,接着《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歌曲广泛演唱,流传各地,形成抗日声势。
后来,全国第一次发行救国公债,开师师生积极认购,款项集中上交抗敌后援会。后又出动宣传队向民间劝募寒衣款,女生参加演唱《募寒衣》。歌词是:
“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上战场,民族战士上战场,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收复失地保家乡。”
民间踊跃捐资,大批棉衣捐款送到抗敌后援会。
大兴国术训练
日寇吞并东三省后,继续攻占热河,东北义军纷起,以大刀长矛对付侵略者,报纸连续报道这类消息,于是全国掀起武术救国高潮。驻军17团请来一位姓段的国术教官,教练武术,开师也就便聘请段教官于早操时教练武术,改军事操为国术操,先练小红拳和练步拳,然后操练大刀、梭标。文山商会也由四川请来一位老国术师,在四川会馆成立“励武国术社”教商民习武,中山纪念馆的院坝,由民众教育馆辟为练武大操场,场正面的石墙上大书“练就钢筋铁骨,誓与倭奴拼命”的警句大标语,文山各界,进入了练习武术准备杀敌的高潮。
驻军17团大检阅时,开师义勇军参加了阅兵式,表演了国术团体操,励武社习武商民由老教师带领,也表演梭标大刀国术操。后又由老教师个人表演“肚上打石”“铁头撞瓦”等气功,提倡“国术救国”。那时的文山人民,大都有英勇迈进的尚武精神,爱国不落人后的口号,成了实际行动。
军事集训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日军进攻卢沟桥发表通电,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怒火,蒋介石迫于民意,宣布全民抗战。全国中等以上学校加紧军事训练,中央训练总监部规定,高中一年级和大学一年级的军事训练,必须集中到各省省城受训。1938年秋,第二届集训开始,开师第7班为第四学年,恰为高中一年级,正应赴省集训。全班50人,由军事教官聂德志带领,步行至蒙自石头坡,搭上火车,次日抵昆明北校场,即与云大、联大及全省高中一年级学生分编入4个大队,班排连长都是国民党中下级军官。开始入伍式新兵训练,实行黑暗专制,绝对服从那一套牛马式教育。后因联大同学要求生活民主,军方不予理睬,反而命令学校开除10多个学生的学籍,遭致学生普遍反对,多萌退志。又因“九·二八”日机轰炸昆明,各校疏散,集训学生随校疏散下乡,开师第7班也先后离队归校。
投笔从戎
云南开化步兵营长。
自抗战军兴以来,开师学生出于爱国热情,毅然投笔从戎者陆续出现。第1班学生袁世福(后改名王人杰)在第三学期即离校赴昆,投入滇军第5旅。吴鸿才改名吴志军,离校从军。吴康吉也弃学到抗日前线,直接参与抗战,在中条山牺牲。1班的欧阳东、3班的吴明锡等考入化学兵团到四川泸州受训;胡树光考入军校,苏绍忠也外出从军,云南起义后转业退休。女生中,第四班的宋敏慧在1936年毕业后转入昆华女中,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夫人宋庆龄首倡组织妇女战地服务团,赴抗日前线工作。宋敏慧与女中多名同学报名参军,编入60军战地服务团,开赴抗日前线。此后,开师学生从军者,络绎不绝。
学生大批从军是在1944年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由于日军向西南扩张,云南的龙陵、腾冲失陷,国难深重,兵源枯竭。国民党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帜,号召青年从军,文山各中等学校已毕业和在校的青年学生100多人报名,经过考试和体检后,有81名学生合格应征,加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文山各学校的抗日救国活动随着抗战的胜利而结束。
(来源:州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董飞 美编:张振飞 二审:张淑娟 终审:徐昌建)